您好!今天是
投稿邮箱: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年关注

矢志引导中国青年跟随中国共产党走向光明

2023-12-04

1923年10月20日,一本高举革命火炬,传承五四青年传统,志在引领广大青年响应中国共产党召唤、投身民族解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革命刊物、青春刊物——《中国青年》在上海创刊。这本诞生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第3年的杂志,接过了《先驱》的接力棒,矢志引导中国青年跟随中国共产党走向光明。

2023年11月18日,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上海市青年运动史研究会联合主办纪念《中国青年》创刊100周年暨“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国化时代化”学术研讨会,通过回顾建党建团早期《中国青年》在上海创刊以及办刊百年来生动记载党领导中国青年运动历史的光辉历程,从理论上梳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发展脉络及科学内涵,在实践上探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加强青年政治引领的方法和路径。

给青年提供最好的精神食粮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徐光寿以“恽代英用《中国青年》给中国青年指引前进方向”为题发表主旨报告,他指出党建带团建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宝贵经验,1922年5月,中共一大中央局书记陈独秀、青年共产国际代表达林在广州出席并指导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党的领导人出席团代会的政治传统。《中国青年》从诞生之日起就带着宣传革命的使命和引领革命的烙印,是大革命时期中国革命青年最好的精神食粮。恽代英作为第一任主编,也是任职时间最长的主编,铸就了《中国青年》杂志的气质,成为青年的良师益友。今天我们纪念《中国青年》创刊100周年,心中要缅怀和传承三种力量:一是信仰的力量。以恽代英为代表的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心中有信仰、笔下有力量;二是青年的力量,当年一大批“90后”“95后”成为革命的先锋力量、成为国家的希望所在;三是文化的力量。青年工作、青年运动充满文化张力,渗透着积极向上的文化价值观。

不忘初心,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共青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馆长、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胡献忠以“在政党与青年之间架起思想桥梁——《中国青年》百年变迁的逻辑与启示”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他指出百年《中国青年》作为团中央机关刊,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坚持在青年群众中传播党的意志信念和政策主张的办刊初心,始终坚持党的正确政治方向。二是始终具有强烈的战斗性、斗争性。比如大革命时期敢于和当时社会上的一些错误思潮进行坚决的斗争。三是善于根据时代需要树立青年英模。四是聚焦时代与社会问题,关注青年所思所想。五是重视党的青年工作的指导与实践。百年《中国青年》的办刊历史给我们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从办刊到出刊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以宽大的视野紧扣时代脉搏,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洞察青年特点,与青年热切互动;邀请名家办刊撰稿,占据思想高地;重视与世界青年的交流与联通。

引领当代中国青年健康成长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教授、山东省青少年研究所原所长张华以“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国化时代化对中国青年政治社会化的价值意义”为题作主旨报告,她梳理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指出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国化时代化的价值意义包括:为当代中国青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正确的政治方向,为优秀青年提供了值得奋斗终生甚至为之牺牲的政治信仰;中国共产党人用切实代表和维护青少年正当权益的真诚努力,凝聚和锻造了党领导下不同历史时期积极活跃的青年组织;提供了区分青年运动正确与否的实践标准,即与工农结合、成为人民革命运动的先锋;构建了中国特有的共产党人事业薪火相传的代际传承模式,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少年大致都经历了在队旗下成长度过自己的金色童年,在团旗下奋斗度过自己的青年时代,在党旗下奉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破壁表达”才能“破圈传播”

在与谈点评与研讨交流环节,深圳市团校原副校长田杰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上海市团校展馆教学部部长汤莉莉认为,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是在对青年进行革命教育的过程中,在及时回应国家发展、青年成长之需的基础上形成的。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任园提出,推动中国青年运动与工农结合是促进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国化的重要力量。《青年报》副总编兼全媒体采访中心总监高玲提出,新闻工作者要了解青年思想、掌握青年工作规律,“破壁表达”才能“破圈传播”。上海市青年运动史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商学院教授陈志强指出,要创新青年政治引领的方式方法,体现时代性、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青年学报》主编朱国栋提出,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使青年做到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主任上官酒瑞教授提出,新时代青年工作要形成大工作格局,全社会推进,做到工作组织、工作效果全覆盖。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许瑞芳指出,要充分发挥官方传媒在青年政治引领中的作用。

青年工作与青年研究要有大视野、大格局

上海市青年运动史研究会副会长、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马建标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本次会议成果体现以下特征:一是科学性。青年有自己的成长规律,青年工作要尊重和把握这种规律;二是历史性。我们从《中国青年》创刊100年的历史经验中找寻对当下的借鉴意义;三是时代性。我们要立足于时代背景去思考和实施青年工作;四是政治性。这是最重要的,青年工作要坚持党的领导;五是社会性。整个社会、千家万户都要爱护青年、关心青年工作。纵观历史,人类的转折时刻都离不开青年的创造,谁拥有青年、谁就拥有未来。我们要更多地从世界角度、全球视野来考察青年和青年工作,重视研究中国青年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中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青年工作与青年研究要有大视野、大格局,勇做新时代的弄潮儿与创新者。

本次研讨会是上海市社联第十七届(2023)“学会学术月”系列活动之一,邀请了市党史学会专家、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负责人、中国青年研究界资深专家作主旨报告,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青年运动史研究会会长张恽主持,近50位本市青年和青运史研究者参与交流研讨。


本文作者:王多

图片编辑:朱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