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全忠是山东潍坊的一名票友,十几年来,他带着戏曲社团奔波于各大庙会和乡村集市,为乡亲们唱戏。大多数时候,观众席上是挑着菜篮子的大爷、背着娃娃的大娘。但掌声响起时,他心里无比满足:“唱戏嘛,只要有人听,就值!”
“邻居赵大爷,八十差一年;话说有一天,有人上门来……”这段反诈快板是社区普法宣传员王涛为社区老人量身定制的反诈宣传节目。
最近,这两位票友在同一个舞台上相遇了。
《声声入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京剧票友大会》(以下简称“《票友大会》”)自11月15日开播以来,热度持续攀升。截至12月23日,节目全网曝光量累计突破5.36亿,视频播放量超过1.1亿。
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说:“随着《票友大会》播出,观众‘看戏’更‘入戏’,京剧与票友充分互动,传统艺术之美走进更多人的视野,让我们看到了戏曲事业的无限生机。”
戏曲的舞台不仅仅在剧场
京剧的魅力在于它的包容性与生命力。《票友大会》中的48位票友来自天南地北,身份各异,但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活日常中,书写着属于他们的戏曲故事。
在节目舞台上,李全忠穿上自己置办的行头粉墨登场,用地道的裘派花脸唱腔演绎《姚期》:“皇恩浩调老臣龙廷独往,龙恩重愧无报心意彷徨……”李全忠浑厚的嗓音随着唱词渐入佳境,不仅赢得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还得到全国观众的广泛关注。
传统艺术的生命力不仅仅体现在宏大的剧场舞台上,它同样在乡村庙会的简陋戏台上得到延续。这些不起眼的舞台,守护着京剧文化最深厚的根脉。
石油工人李霞的“舞台”则更为独特,那是一片寂静的油田旷野。轰鸣的机械声中,她穿着红色的工服,高歌《智取威虎山》中的“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高亢的嗓音回荡在铁皮工房与钻井机械间,显得格外嘹亮。对于她来说,“磕头机”就是最忠实的观众。
京剧还走出剧院,融入社会服务领域。从社区宣传到乡村文化振兴,京剧艺术正在为现实需求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王涛是一名社区普法宣传员,也是一名资深票友。站在节目舞台上的他,嗓音洪亮,身姿稳健,把京剧经典剧目《九江口》唱得有板有眼,赢得评委赞誉。而在社区工作中,通过天津快板,王涛将复杂的反诈知识生动、易懂地呈现出来,不仅让艺术变得有温度、有用处,还让社区里的爷爷奶奶们成了戏迷。
年轻人在校园为京剧注入活力
来自辽宁的“京剧新苗”秦雨卉,目前是苏州利物浦大学大一的学生。刚进入大学时,她对学校的京剧社团充满期待。然而,当她走进社团时,现实给了她沉重一击——没有乐队、没有戏曲服装,甚至连志同道合的同学也寥寥无几。
在《票友大会》舞台上,秦雨卉讲述了在大学社团中遇到的种种困难,表达了自己渴望借助周围资源——乐队、服装、道具——继续参与京剧活动的决心。她的真诚和执着深深打动了现场的观众与嘉宾。
得知她的困境后,节目主持人牵线搭桥,与秦雨卉物理距离较近的票友黄玉明热情地表示:“如果秦雨卉需要帮助,我愿意提供服装、化妆道具,甚至乐队资源,完全不收取任何费用。”
京剧的未来,既需要像黄玉明这样坚守传统的人,也需要像秦雨卉这样为其注入新活力的年轻人。节目结束后,秦雨卉回到苏州继续学业,而黄玉明则返回扬州。几个月后,二人因常州京剧研究会的负责人高文龙举办的一场戏曲活动再次相遇,并约定合作。
舞台不是目的,每位票友都有自己的人生之美
“带着35个节目报名,一个都没选上。”70多岁的高文龙是常州市京剧研究会的负责人。面对落选的结果,他笑着说:“我们队伍里年轻人太少了。”但高文龙并没有就此退却,他依旧带着团队赴北京观摩比赛,“这次没选上并不遗憾,年轻选手们唱得这么好,反倒让我觉得京剧有希望了”。
站在台下,看着年轻票友们一招一式、一腔一调,高文龙的心中生出新的念头:传承需要从娃娃抓起!回到常州后,他立刻开始行动:走进校园,组织小学生和幼儿园的孩子们参加京剧启蒙教育。他从简单的戏曲广播操、发声练习教起,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爱上京剧。
“孩子们的笑脸,是我最大的动力。”高文龙还计划将常州市京剧研究会小剧场打造成一个共享平台,邀请全国各地的票友来这里展示才艺、交流经验。
无数像高文龙一样的票友,他们或许未能获得舞台的机会,但依然坚守京剧,耕耘在各自的领域。
戏曲评论家崔伟说:“节目更深层次的意义,是通过每个选手各自不同与戏结缘的经历、与戏相伴的岁月,显现出内心深处特有的深挚民族文化情结,讲述自己对京剧文化的感悟、认知,并在大会提供平台上,点亮每一个参与者深深的京剧之恋,凸显京剧之美、人生之美。”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