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庭荣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党委书记、教授
新闻回放
胖嘟嘟、粉扑扑的北京妙应寺白塔,可爱的地坛枫叶和银杏叶,还有甘肃的麻辣烫、陕西的肉夹馍、绍兴的臭豆腐等地方特色美食,无一例外,它们全部变得毛茸茸、软乎乎,以其可爱软萌的形象赢得了年轻消费群体喜爱,掀起了一阵“可爱经济”热潮。日前有媒体报道指出,这些成功案例展示了“可爱经济”的巨大潜力,体现了年轻人对情绪价值的追求。
主持人语
人们常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当用餐变成品尝美味,当赶路变成文旅,我们在将对生活的美好感受和期盼投射到庸常的衣食住行当中。也许粗犷的工业风已难触及当下的审美阈值,也许我们需要赋予一粥一饭以不一样的样式与质感,但更关键的是,其中需要有愉悦和欢乐,来激发、抚慰或融化我们柔软的内心。因此,我们为可爱而感动。我们索求,也给予情绪价值。情绪价值必然要有资源的投入,但是耗费相对较少。情绪价值建立于符号之上,它蕴藏于将生活符号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同时也是表达、创造、情感投射和社会交换的过程。它更多地是从物质的层面上升一步,进入物质与精神交融之境。说到底,可爱经济,可爱为上,经济次之。
读懂“万物皆可绒化”背后的丰富内涵--王嘉怡(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
年轻一代期望在繁忙的现代生活节奏中,从消费行为里寻觅到心灵的慰藉与文化的共鸣,而那些萌态可掬的“可爱”形象,凭借其独有的亲和力与治愈力量,完美地契合了这一心理需求。它们超越了单纯商品的范畴,化身成为情感寄托的载体,让传统文化以新颖、活泼的形式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生,实现情感与文化的双重共鸣。
每一种爆火的“可爱”形象背后,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地坛公园树叶毛绒玩偶“杏运儿”“当红小枫”等,不仅拥有憨态可掬的外观,更蕴含着自然美和季节变换的文化寓意;江南水乡的油纸伞挂件,不仅让人联想到江南的烟雨朦胧,也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和谐、自然美的追求。这些文化元素的融入,不仅让“可爱”形象更加立体,也让文化以更轻松愉快的方式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众多的“可爱”形象中,只有那些能够激发消费者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设计,才能够脱颖而出。比如,北京妙应寺白塔的毛绒文创产品,胖嘟嘟的外表下还巧妙地融入了互动体验,观众可以亲手为它穿上毛衣、戴上毛线帽,这种设计不仅增加了产品的趣味性,也提升了消费者的参与感和情感联结。个性化创意的发挥,为文创产品赋予了更新奇的体验感,让“可爱经济”能够持续焕发新活力。
“可爱经济”的成功,在于它能够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以现代的方式重新诠释,使之更加符合现代消费者的审美和情感需求。在“万物皆可绒化”的理念下,“可爱经济”不仅为市场带来了新的消费热点,更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增添了新力量。
“可爱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市场上的“可爱”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一些产品可能缺乏文化支撑,仅仅依靠外表的“可爱”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想要让“可爱经济”走得更远更久,如何深入挖掘和传播文化价值,是其面临的重要课题。
此外,“可爱经济”也面临着国际化的机遇。随着中国文化的“走出去”,越来越多的国际消费者开始关注和喜爱中国的“可爱”产品。把握好这一机遇,将中国的文化和创意推向世界,是“可爱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可爱经济”赋予传统文化新鲜感--吴纪贤(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2024级本科生)
“可爱经济”的爆火,不仅是因为一些文创产品可爱呆萌的形象,背后更蕴含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新的文化符号在青年群体中被创造并广泛流传,而一些传统文化精品却因形象严肃、不够接地气等被不少年轻人忽视。因此,如何让传统文化鲜活起来、流行起来,便成了各地文旅部门近年来主要研究与努力的方向。
在近年一个个爆款文化产品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各地文旅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尝试从未止步。故宫推出了联名文创雪糕与纪念版图册,南京一些博物馆推出了游览打卡、集邮册……各地文旅屡出奇招,在美食、游戏、日用品、服装等方面“多管齐下”,注重将自身传统文化的特色与流行文化相结合,寻求跨领域、全方位的合作,不断打造流行IP,力求拉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年群体的距离,让青少年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里都能看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子。
而如今盛行的“可爱文化”,亦是各地文旅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与转变的一次成功尝试:它通过精准聚焦年轻人的兴趣爱好与情感需求,将抽象、丰富的文化内涵蕴含在一个个可爱的玩偶中,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
上述种种案例无不在启示着各地文旅:优秀传统文化要“主动出击”,与时俱进,在不断的交流与融合中寻求创新和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看见、知晓并热爱,才能永立时代潮头,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但同时也应看到,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与转化也存在着诸多需要完善的方面,例如文创的同质化严重,各地存在“抄作业”的现象,当地的特点并不突出等。未来,我们仍需要更有新意、更具特点、形式更加丰富的文化产品,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互联网激发文化传播新样态--董冰飞(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2022级本科生)
作为“可爱经济”的代表性创意之一,甘肃博物馆的铜奔马爆火出圈曾引发广泛关注。在互联网赋能的文化传播新样态背景之下,绵延了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在21世纪迎来了“第二春”。前些年,北京故宫博物院接连推出了《上新了,故宫》《我在故宫修文物》等多种类型的影视作品,让没有机会在实地一睹文物真容的中华儿女,身临其境般地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2024年1月,苏州博物馆在地标性街区平江路开设了第一家官方文创店,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展示苏州独特的“江南印象”。2024年2月,随着甘肃省天水麻辣烫的爆火,铜奔马的延续产品“天水麻辣烫玩偶”系列应运而生……时至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再仅仅是一个个符号,更切切实实走到人们眼前。
“可爱经济”的背后,蕴含的是文明不断接续创新的韧性,更是新旧碰撞爆发出来的崭新生命力。一系列成功案例的背后,我们也应注意,这些历经千辛走到舞台上的成功文创背后,是千万次探索的挫折与挣扎。近年来,一些地方和学校试图在互联网时代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却因缺乏经验与文化常识而遭遇网络差评甚至“群嘲”,从对中国古代文化习俗的误解,到对古人着装、语言习惯的错用,不一而足。这些尝试或许出于良好的意愿,但在互联网的放大效应之下,不仅没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变得更加鲜活,反而引来各种嘲讽、批评、叹息,也打击了人们参与传播的热情。
由此观之,“可爱经济”是近年来文化传播在互联网时代走出的一条新路子,并得到广大青少年群体的认可,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应。新时代呼唤更多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好创意、金点子产生,无论是以“可爱经济”的形式,抑或其他。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4年12月24日 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