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投稿邮箱: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地方资讯

上海--破题青年就业 新形势下有新思路

2024-04-11

“慢就业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毕业后不着急找工作,先规划好方向再说。”

“我曾经是年薪50万以上的企业高管,35岁被裁员后,为什么要去应聘收入远低于过去的岗位?”

“研究生在读期间,我的科研表现很优秀,为什么毕业后找不到专业对口工作?”

“我就想找一份传说中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你们能介绍吗?”

……

近年来,各种复杂因素交织叠加,给城市青年就业工作带来不小挑战。地处上海中心城区的黄浦区,通过创新方法思路,和青年人在新的求职环境中“同频共振”,帮助长期失业青年学习技能、恢复自信、增加就业意愿。

创新思路——面对有主见的一代,如何打破沟通僵局?

“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很重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以后的职业发展,对职场新人而言,择业比就业重要。”

“长期择业会导致不熟悉职场环境,找到理想工作的可能性只会越来越低。”

岁末年初,一场特殊的辩论会在黄浦区直通车训练营中举行。参加这场辩论会的正反双方,是来自黄浦的长期失业青年。和其他辩论会不同,参与者可以在辩论过程中自由转换立场。通过同龄人之间的观点碰撞,“先择业”和“先就业”的利弊被一一阐述,不少年轻人的就业意愿得到了增强。

黄浦就业促进中心首席职业指导师崇祎娜表示,如今的待业青年呈现出学历高、眼界高、主见强的特点,深受网络上“慢就业”、“Gap Year”、“陪伴父母”、等思潮的影响。和他们沟通,传统的劝导往往会陷入各执己见的僵局。“用年轻人的方式,和年轻人沟通,引导他们更加全面的看待问题,让他们自己通过思考得出结论,结果要更好”,她说。

近几年,受疫情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职场竞争加剧。一些年轻人在离开校园之后,都有求职失败的经历。作为本地就业服务本部门,黄浦区人社部门发现,他们的重点服务人群从“4050”人员变成了年轻人,而做好年轻人的就业帮扶工作,挑战更大。

黄浦区是上海的商业中心,辖区内有外滩、豫园、南京路等知名旅游目的地。二十年前,当地大量消费服务类、旅游类岗位还能够吸引年轻人,而现在,大学生普遍对这类岗位不再感兴趣。

而在经历几次求职失败后,一些年轻人的自信心也受到打击。黄浦区人社部门的工作人员表示,面对这些新情况,黄浦区探索出一套新的工作法,在对长期失业青年进行求职技能帮扶的同时,侧重开展社交帮扶和心理帮扶,通过创办“青年助业直通车”,创建社交场景,让辖区内失业青年走出家门,相互结识,相互鼓励,在社会交往中产生求职的愿望和信心。

让崇祎娜印象颇深的是,辖区内一位毕业生小方,因为受过心理创伤,一直不愿踏上社会。工作人员第一次去他家,他全程打游戏,拒绝沟通。而崇祎娜并没有放弃,通过共同话题切入,引导他参加“青年助业直通车”的线下活动,在和同龄人交流的过程中,小方变得开朗起来,并在不久后成功找到了工作。

“做好长期失业青年的服务工作,心理帮扶比技能帮扶更重要,黄浦区就业促进中心的2名首席职业指导师考取了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书”,崇祎娜说。

精准施策——青年就业的难点痛点,就是细化服务的落脚点

青年就业的难点痛点,就是细化服务的落脚点。去年,上海新增就业岗位60.6万个,2023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帮扶就业率达93.5%,帮助长期失业青年就业创业1.23万人。

重点服务人群从以往的“4050”人群转变为青年人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工作难点和以往相比也有了很大的不同:

一些公司把35岁以上管理人员列为重点裁员对象,对这些曾经收入较高的企业中层而言,很难接受从事一份落差太大的新工作,如何帮助他们重新开启职业生涯?

硕士和博士毕业生的学历高,对求职的薪资待遇和专业对口的要求也高,对长期找不到对口工作的高学历人群如何帮扶?

调研显示,本地年轻人希望上班通勤时间不要太长。“钱多、事少、离家近”虽然是一种调侃,但是能不能挖掘更多“离家近”的工作岗位?

为了更好做到精准施策,黄浦区人社部门为每位有就业需求的长期失业青年建立服务档案,实行“一人一档”,针对中年企业高管、高学历学术人才等不同特点的失业人群提供精细化就业帮扶,落实“一人一策”服务方案,满足青年的个性化需求。

过去三年,来到黄浦区人社部门寻求帮助的大学应届毕业生人数一直在增加。为了提前一步做好工作,黄浦区还开展了“职业指导进校园”系列活动,引导青年人走好求职第一步。

同时,黄浦区进一步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将资源下沉到社区,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 去年,黄浦区“家门口就业服务小站”累计开展就业服务135场,惠及17.86万人次。

在黄浦区人社部门的帮助下,不少30岁左右的青年人在经历短暂职业空窗期后重新出发。2023年,有824名黄浦户籍的长期失业青年找到了理想的工作。他们中既有海归高学历研究型人才,也有35岁被裁员,经历几次面试后重新上岗的企业中层,还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离职的白领,在接受职场培训后重新回到了“四大”,继续自己的专业生涯。

筑牢民生——构建“大就业”格局,越是困难的工作越是要做好

去年,黄浦区把零就业家庭、低保低收入家庭、残疾人等三类困难群体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作为就业攻坚重点内容,多个部门协同作战,打造“大就业”工作格局。在高校毕业季到来前的几个月,区残联就抢先一步和区内残疾大学生取得联系,了解他们的就业意愿和实习状况,收集简历,为他们推荐合适的实习单位。

外滩街道2023届残疾大学生小吴有着视力残疾,工作意愿强烈。但毕业后,小吴的求职之路并不顺当,投出20余份简历均石沉大海。在区残联的鼓励下,小吴通过参与“普华永道”举办的“残健职场融合项目”和多场招聘会活动,积累求职经验。黄浦区人社部门还为小吴提供了一对一全周期就业服务。最终,在多部门协同下,小吴顺利通过面试,在浦江社会组织促进中心主任助理岗位上开始了职业生涯。

在新经济时代,黄浦区人社部门还加快零工市场建设,建立新业态新职业岗位信息发布机制,挖掘数字经济、电商微商、兼职、共享、远程等新业态岗位,帮助更多因客观条件不适合、不愿意“朝九晚五”的年轻人通过新岗位获得收入,缴纳社保。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黄浦区提出打造覆盖社区、园区、楼宇的就业服务圈;助力重点群体多渠道灵活就业。

“帮扶人群的年龄结构发生了变化,经济社会也在发展,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势必对传统就业岗位带来影响,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作有新思维,新的方法”,崇祎娜说。

黄浦区人社部门负责人还介绍,今年黄浦还将进一步实施“稳岗+拓岗新渠道”、“线下+线上新服务”、“创新+业态新风口”等三大专项行动;形成岗位供给充分、举措服务创新、就业空间拓宽的良好就业生态,吸引和帮助更多青年在黄浦就业。


记者:朱翃 王若宇

新华网上海4月1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