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日前,以“充分激发广大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为主题的第十九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在西安举办。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阿东在开幕式上致辞,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王艺出席论坛开幕式并为青少年研究基地授牌,来自全国各地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及青少年工作者150人参会。论坛由主论坛和6个分论坛组成。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刘俊彦、中央团校副校长林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春玲、智联招聘集团执行副总裁李强等专家,分别就“新时代党领导青年工作的格局与内涵”“引领广大青年在国家高质量发展中挺膺担当”“新兴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变迁新趋势”和“青年求职需顺应就业新趋势”等主题发表主旨演讲。分论坛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青年运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青年政治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与青春建功”“中国式现代化与青年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共青团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与少先队和少年儿童发展”等6个重点研究领域,来自全国各地近100名专家学者围绕上述问题展开深入研讨。
为充分激发广大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本期理论版特摘发论坛部分专家学者精彩发言,与青年朋友一起学习分享。
主旨发言
新时代党领导青年工作的格局与内涵
刘俊彦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明确指出,要坚持党管青年工作原则,加强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建立和完善在党的领导下各部门齐抓共管青年发展事业的工作格局,支持共青团创造性开展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的青年工作的战略地位,他要求,“各级党委要从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战略高度,加强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要拿出极大精力抓青年工作、抓共青团工作,切实尽到领导责任”“过去、现在、将来党的青年工作都是党的工作中一项战略性工作。各级党委(党组)要倾注极大热忱研究青年成长规律和时代特点,拿出极大热情抓青年工作,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
完善党领导青年工作的格局、落实党管青年工作原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新发展,阐明了新时代党领导青年工作的深刻内涵。
党通过把握方向,抓牢政治引领加强对青年工作的领导。一是始终把党的中心任务作为青年工作的主题和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党的中心任务作为中国青年运动和青年工作的主题和方向,这是一百年来中国青年运动和青年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这条基本经验,是党在领导青年工作的漫长历史和伟大实践中创造的,是未来必须坚持的。二是着力加强对广大青年的政治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加强对广大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青年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信念,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潮流中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为一生的奋斗奠定基石。三是党为做好青年工作提供强大的资源和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用党的光辉旗帜引领青年,用党的优良作风塑造青年。党的科学理论、初心使命、光辉旗帜和优良作风,是做好青年工作的强大资源和有效路径。
党通过建强青年组织体系,深化共青团改革加强对青年工作的领导。一是充分发挥共青团的作用。共青团组织健全,遍布基层一线,深入青年身边。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党的青年工作的重要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建立了健全的青年组织体系。青联、学联工作是党的青年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少先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三是纵深推进青年组织特别是共青团的改革,要求共青团下大力气“去四化”“强三性”,始终成为紧跟党走在时代前列、走在青年前列的先进组织。
党通过不断发展青年工作理论加强对青年工作的领导。党从创建之初就十分重视青年工作及其理论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一经诞生就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把革命的希望寄予青年。党的一大专门研究了建立和发展青年团作为党的预备学校的问题。一百多年来,党的青年工作理论建设一以贯之,不断完善,引领着不同历史时期的青年工作。新时代,党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这是做好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基础上,提出了诸多创新性理论,如党管青年和党管青年工作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理论、共青团改革理论、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理论、党团队一体化育人理论、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理论等,有力地推动了新时代青年工作的健康发展。
党通过不断促进青年发展加强对青年工作的领导。一是努力为青年发展创造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党政机关和相关组织,“都要关心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发展,给予青年更多机会,更好发挥青年作用”。二是鼓励青年挺膺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青团要组织动员广大青年立足本职岗位,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各领域各方面工作中争当排头兵和生力军,展现青春的朝气锐气。三是不断完善政策,促进青年发展。新时代,随着《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重大政策的出台,党促进青年发展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为青年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作者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研究员
引领广大青年在国家高质量发展中挺膺担当
林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
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需要从多维度多视角理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一是基于新发展理念把握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是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二是基于经济发展规律把握高质量发展。截至2008年,世界上只有13个经济体成功摆脱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行列,这13个经济体都经历了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的高质量发展过程。三是基于经济新常态把握高质量发展。“新常态”这一新的历史方位,决定了经济发展必须摒弃过去以追求规模速度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必须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四是基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把握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只有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五是基于面临的国内外风险挑战把握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存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疫情“伤痕效应”尚未完全消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全球治理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只有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更好地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强调“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这一重大论断,清晰标定了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正确航向和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任务。
青年是推动社会进步、改造客观世界的有生力量。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更加聚焦,其具体形态和外在特征也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一方面,青年一代奋斗的底气更足了。当代青年在受教育水平、网络化程度、国际化视野等方面空前提升,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另一方面,青年一代奋斗的标准更高了。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今天的青年一代肩负着跑好民族复兴“关键一棒”的历史使命,承担着与当前世界最先进的科技和生产力一较高下的时代责任。这就决定了当代青年的奋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而是要争第一的奋斗,也是要反遏制、反打压的奋斗。
青年投身国家高质量发展进程,是时代的呼唤与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共青团“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任务,组织动员广大青年立足本职岗位,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各领域各方面工作中争当排头兵和生力军”。在科技创新领域,青年是最富活力和创新的群体,是生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主体,也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最重要的边际贡献者,共青团要引领青年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国家科技创新伟业。在乡村振兴领域,青年是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共青团要引领广大青年在乡村振兴中挺膺担当。在绿色发展领域,共青团要引领广大青年树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意识,做新发展理念的倡导者,做绿色生活方式的践行者,做绿色复苏发展的探索者。在社会服务领域,共青团要实实在在帮助解决青少年的各类急难愁盼问题。在卫国戍边领域,共青团要引领广大青年胸怀“国之大者”,踊跃投身军旅、献身国防事业。
作者系中央团校副校长、教授
新兴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变迁新趋势
李春玲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社会生活日益丰富、价值观念趋于多元,一个新兴青年群体迅速崛起。新兴青年是在新兴经济领域,以灵活就业形式,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方式,尝试工作创新、职业创新、思维创新和生活创新的青年人。伴随着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迅猛扩张,新兴青年发展成为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新兴青年群体的崛起反映了青年就业选择的新方向和就业心态演变的新趋势。
个体化与自主性的职业选择。新业态新模式是个体化和主体性凸显的表征,彰显青年就业心态演变的新趋势。当代青年不再满足于朝九晚五的工作方式和职业形态,传统、单一、固定的就业形态与当代青年的个性化需求、自主性要求和多元化价值追求产生冲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顺应了青年就业心态演变的趋势,个体化和自主性的工作方式体现出较强的职业选择自主性,彰显个体化与自主性的工作理念,突破传统的职业发展模式,重新定义成功人生的内涵,拓宽职业发展路径。
兴趣驱动的职业追求。兴趣爱好是许多青年选择新兴职业、新兴就业模式的内在动机,这体现出青年人工作价值观变迁的方向。传统的工作价值观念把就业和工作看作谋生的手段,收入高低及稳定与否是判断工作好坏的最主要的标准。然而,当今青年更为看重个性追求和自我价值,兴趣爱好和个性化追求成为职业选择的重要标准。新兴青年群体从事的职业符合自身兴趣爱好,自我实现的价值感、职业认同感和满足感相对较高,因而对工作满意度也较高。
工作与生活边界的淡化。个性化的兴趣驱动特征不仅表现在青年工作选择和职业追求方面,而且贯穿于青年人的休闲生活之中。许多活跃于新业态新模式中的新兴青年,对新兴职业的选择往往源于其日常生活中的兴趣爱好,或者把生活领域中的兴趣爱好发展为想要从事的新兴职业,从而把生活乐趣带入工作领域,在工作领域中获得快乐体验,工作与生活经常融为一体,两者的边界日益淡化,工作方式、工作内容与生活方式相互契合。
高流动性的职业历程。兴趣驱动和兼职兼业导致新业态领域青年的高流动性。新兴职业往往缺乏稳定性,流变性特征突出,导致从事新兴职业的青年经常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频繁流动。灵活就业方式则方便他们不断转换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和服务对象。高流动性的职业历程成为新业态领域青年就业的常态,他们尝试在流动中探索职业发展方向,适应新的行业产业变化趋势,开创新的人生机遇,体验自由、自主、开放的心境。
“终生式”的持续学习和创新。新业态作为新兴经济、新兴产业、新兴技术、新兴职业发展的综合产物,需要从业者不断更新知识技能,持续求新求变,紧追时代潮流。同时,新业态就业高度依赖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大数据产业,而与此相关的技术迭代更新极快,更需要新业态就业者随时掌握最新技能。从而,“终生式”持续学习和不断创新成为新业态青年就业者所必须的特质。
新业态新模式反映了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青年作为新业态新模式的主要参与者、实践者和推动者,不断推进新业态纵深发展。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青年加入新业态领域,尝试新的就业形态和工作方式,由此形成的新兴青年群体,引领青年就业心态演变新趋势。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青年求职需顺应就业新趋势
李强
就业是青年普遍关切的问题。智联招聘联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连续多年发布《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反映就业市场实况。数据显示,2023年三季度,全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为1.53,较二季度环比上升,照见就业市场大盘企稳。
青年就业关系个人成长成才,更关乎国家发展未来。整体来看,目前青年就业难的观感并非来自工作机会减少,而是就业选择与市场需求的不匹配。从行业看,过去大学生就业的主力行业是互联网、房地产和教育,目前新制造、新能源和新消费等新动能领域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正在扩张。对依然倾向于传统优势行业求职的青年来说,就业难的感受自然产生。从企业性质看,青年求稳心态持续,考公、进入国企被更多青年选择,智联招聘《2023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46.7%的应届毕业生偏好国企,这一占比连续三年上升。有限的国企岗位不足以消化大量涌入的求职者,就业竞争度上升。从城市看,青年向往一线城市,但一线城市的就业景气指数并不高,求职难度随之增大。
青年就业观念趋变,他们的求职期望从“找工作”变成找一份“好工作”,在择业上展现出新倾向。一方面,工作生活平衡成为青年求职关注因素中的第二大因素,仅次于薪酬。在今年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前列的城市中,旅游、娱乐资源丰富的杭州、南京、成都、西安、长沙、重庆等城市受到青年欢迎。另一方面,灵活就业更加广泛。根据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2023中国新型灵活就业报告》,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中25岁以下人数占比近50%,高于传统就业(38%)。
就业结构性矛盾与新观念叠加,给青年培养和就业提出新课题,就业市场新趋势为青年就业提供了新思路。一是新兴行业释放强劲招聘力,去年三季度,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新能源/电气/电力行业均入围高校毕业生招聘职位数且占比前十。二是招聘薪资正在经历行业迭代,高薪行业从互联网、教育行业,轮换到中介服务行业,同时新制造和新能源行业薪酬平均涨幅较高,薪酬潜力较大。三是非一线城市就业景气度不断上升,三季度新一线、二线和三线城市的就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01、1.08和1.22,均高于一线城市(0.74),且环比均有增长,青年就业可向低线城市寻找机会。
促进青年高质量就业,培养市场需要的青年人才,需要政府、企业、院校、人力资源机构协同发力,青年自身也应积极求变。第一,文科专业毕业生要提早展开职业规划,主动学习数字化技能,如会计专业提升数据分析能力,以增强求职竞争力。第二,青年求职要精简履历,让招聘企业快速捕获个人优势和亮点。第三,青年可在求职前进行职业倾向测试,科学确定求职方向,避免盲目投递。第四,毕业生、在校生可以通过招聘网站了解所学专业相关的招聘岗位、岗位技能需求等,以岗位需求为导向,针对性提升求职技能。
作者系智联招聘集团执行副总裁
第一分论坛
政治学视野下: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青年运动
胡献忠
政治学视野下,对现代化的思考需要落脚在对人的理解与诠释上。透过历史的长镜头可以发现,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青年运动有诸多交集: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者、推动者是中国共产党,而中国青年运动的领导者、推动者也是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政治领导集团,对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青年运动的成效具有决定性意义。第二,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青年运动的历史进程大致重叠。中国青年运动发展的过程,既是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国青年通过不同方式为现代化道路的开启和拓展建功立业的过程,也是青年现代性成长的过程。青年的自立精神、主动精神和创新思维,使中国青年运动呈现出新特点、新趋势。第三,中国青年是中国青年运动的主力军,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力军。人的主体性是现代与传统的分水岭,现代化的本质是实现人的现代化,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为中国青年运动展示了广阔的新空间新舞台。
作者系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
第二分论坛
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青年化阐述
刘伟
深化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青年化阐释是把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与青年工作深度融合的一项重大议题,是我们党在面对民族复兴征程阻滞力增大、思想舆论环境复杂性滋长等情形的新形势下,增强青年团结奋斗决心、廓清青年思想迷雾、促进青年健康成长成才的主动作为与必然要求。
党的创新理论的青年化阐释蕴含着新形势下我们要深化“阐释什么”“谁来阐释”“向谁阐释”“怎样阐释”等多个基本维度的思考。要从知识性、能力型、情感态度价值观、实践性等角度做好阐释工作,把握好“理论‘化’青年”与“青年‘化’理论”两条线索。在实践路径上,要坚持“青年本位”与“问题导向”相统一,优化青年化阐释的内容生产;推动“分层分类”与“动态追踪”相配合,深化青年化阐释的对象研究;促进“思维拓新”与“场景优化”相结合,升级青年化阐释的表达样态;强化“主题引领”与“长效机制”相联动,打造青年化阐释的系统矩阵。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第三分论坛
推动中国青年投身对外工作大局
周小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而推动中国青年投身党和国家对外工作大局,也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的生动实践。
研究发现,在投身党和国家对外工作大局中,主体和对象呈现青年性,手段和机制呈现多元性,作用和效果呈现长久性。同时,青年也面临着挑战,如专业能力与综合能力如何更好协调匹配,如何精进语言能力更好地深入参与;青年投身党和国家对外工作大局的深度不够、覆盖面亟须扩大。
青年群体将深度参与党和国家对外工作,其重要性不容置疑。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也要面临不同的困难、挑战。从人才培养途径来看,不妨尝试逐步建立完善定向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多参加具体实践,提高青年涉外人才的各项素质,从而丰富青年参与对外工作的内容,为大国外交不断培养国际化人才,为强国建设不断积累国际传播后备力量。
作者系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
第四分论坛
当前农村生育观念现状
陈纬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农村生育直接关系到农业劳动力供给、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影响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
通过对全国16个省市90后农村青年生育观念数据的分析,除生育目的和照顾主体方面存略微差异外,农村青年的生育观念已与城市青年趋于一致,主要体现在少生、优生、重养轻生、重视孩子的情感价值。这代表农村进入了内生性低生育阶段,使用政策与经济激励促进农村人口生育反弹的效果有限,需要改变社会的生育价值观念,唤醒个体和家庭的生育责任和生育动力。
面对农村和城市日益趋近的生育观念,需要继续坚持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营造想生育、愿生育、能生育的生育友好型社会,将个人生命历程和家庭生命周期相结合,在剖析群众需求的基础上,按照“全人、全家、全生命、全系统”的思路,构建以个人为中心,育龄夫妇为主体,以家庭为本,社区支持、多元参与、社会协同的生育政策体系。
作者系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副教授
第五分论坛
把共青团改革向纵深推进
谭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亲自谋划、亲自部署共青团改革,要求共青团牢牢把握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政治定位,把共青团改革向纵深推进,推动共青团事业迈入崭新历史阶段。共青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共青团工作,持续深化改革攻坚,在深入彻底的锻造中不断焕发生机活力。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共青团必须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纵深推进自身改革。
深化共青团改革应以满足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为主攻方向,着眼系统集成,以基层团组织改革、智慧团建和社会协同为重点,实现组织体系与工作体系、政治功能与社会功能、动员取向与赋权取向的平衡。
共青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青年为本与夯实组织根基、制度自信与开创文明形态、守正创新与破立并举、问题导向与实现界面重构、系统观念与促进组织一体的方法论,不断完善党领导共青团组织改革和建设机制,正确认识改革和建设的辩证关系,以全面从严治团巩固改革成果,加强分类指导,建立组织改革和建设效果的评估机制,完善智慧团建相关机制。
作者系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第六分论坛
完善流动少年儿童关爱保护工作
万国威
“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我国深入践行普惠性、基础性和兜底性民生保障政策的衡量标准。
由于我国流动人口在最近十年增长了69.7%,当前我国7-15周岁的流动少年儿童规模达到了3364万,是未成年人保护领域中不可忽视的一类群体。在对七个重点城市的2368名流动少年儿童进行调查后发现,当前流动少年儿童面临的突出风险主要集中在家庭暴力和家庭忽视、校园和网络欺凌、青春期心理健康等三个领域,未来应紧紧围绕上述问题开展政策布局:
一是应当在严格督促家庭履职的前提下开展系统的家庭教育指导,大力提升流动家庭的亲子互动意识、知识和技巧。二是应当重视推进儿童友好城市、社区和校园的建设,严格落实《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夯实流动少年儿童求助、发现、庇护、干预的全过程服务链。三是应当积极强化流动少年儿童的挫折教育及抗逆力教育,强化心理健康领域的社会支持,引导少年儿童形成正确的情绪调节策略。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院长助理、社会工作系主任
责任编辑:杨逸凡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