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投稿邮箱: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年关注

如何做好面向青年大学生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2023-11-27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并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为进一步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西方思潮、国内外形势变化、网络空间冲击等多元因素挑战。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大学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青年一代的信念构筑,事关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事关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更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是一项必要的、重要的、紧迫的工作。

加强理论武装,提振青年大学生信心

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为青年工作的重要着力点,需要以加强党的理论武装为核心任务,引领大学生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提振青年大学生信心。一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头脑,在各个层面和环节加强理论学习教育,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信心。二是要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网络空间等各个方面,创新教学方法,让理论学习更加生动有趣、贴近实际、接地气。三是要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切实增强做好大学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责任感,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并自觉贯彻落实到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

把握传播规律,实现与青年大学生话语同频共振

要做好青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准确把握青年群体的信息传播规律。首先要运用智能技术,实现传播精准化、个性化、互动化。要把握青年对传播渠道的敏感性,尊重受众的主体地位和多元需求,运用智能算法和大数据分析等手段,进行受众画像和内容推送。其次要遵循媒体规律,提高传播效果和影响力。既要遵循当前媒体传播的规律,把握互联网平台思维、用户思维、热点思维、痛点思维、迭代思维,充分利用各种新技术新平台,拓展传播渠道、创新传播形式、优化传播语言;又要根据不同阶段青年受众的特点和偏好,制定不同的传播策略和方案,提高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最后要把握青年表达特点,激发青年认同感和归属感。要紧密联系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需求,从他们的视角和感受出发,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和语言,与青年沟通对话,坚决克服与青年的话语阻隔,与青年大学生实现话语同频共振。

深耕内容输出,强化青年大学生主体叙事力量

一是要跟随时代潮流,讲好中国故事。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输出内容要反映出时代特征,也需要关注青年心声,用青年听得懂的方式,讲好党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时代故事。二是要关注榜样示范,培养内生力量。要发现和培养一批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具有较高理论素养、熟悉社情民意的青年理论宣讲人员,打造更多大学生“网红”理论专家,赓续红色血脉,传承伟大建党精神。同时,要注重培养青年大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鼓励他们参与其中,成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传播主体和贡献者。三是要依托党团平台,建构青年话语系统。既要紧跟网络全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不断进行话语形式的创新,构建党团宣传思想工作的青年话语体系,使内容融入其中、贴近青年;又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引领广大青年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

坚持阵地意识,构建青年大学生自我实现平台

一方面,要加强实践阵地建设。要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学校中心任务、青年大学生重点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思想文化活动,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个层面和环节加强思想引领,抓住青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帮助青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另一方面,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当前网络已成为青年思想活动的主阵地,要用数字思政、数字党建等育人新思路赋能网络阵地建设。坚持“青年人在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就应该在哪里”的原则,利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B站等青年大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新媒体平台和工具,制作和推送形式多样、风格鲜明的宣传产品,形成“无处不在、 无所不及”的传播态势,有效覆盖青年群体。同时注重拓展线上阵地和巩固线下阵地有机结合,秉持“在线上宣传互动,也要在线下走近青年群体”的原则,加强正面引导,营造积极健康网络氛围。

总之,深入推进大学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的具体举措,也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效途径。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栏目主编:王多

本文作者:丁柯尹

图片编辑:徐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