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围绕学生和教师“两个主体”创新党建工作——
让每个党支部活起来火起来
一段长征路、一片党员林、一个好榜样、一部红色电影、一面党旗在心中……在参加了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党支部组织的11个“一”系列活动后,该学院本科生张博日前郑重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张博说:“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我们要坚持一代代兰大人扎根西部、建功西部的胡杨精神,更要通过自己的言行带动身边同学,争做又红又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用优异的成绩回报时代和社会。”
近年来,兰州大学党委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树立了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不断优化调整支部设置,发挥典型引领作用,探索开展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富有实效的组织生活,一系列举措有效激发了基层组织活力。
“支部+”: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
最近,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教师、庆阳黄土高原试验站临时党支部负责人李竣成特别忙,他刚刚参加完学院的党建工作会,又匆忙赶回了试验站。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该院很多教师、学生需要不定期到野外调研,为此学院在庆阳设立了临时党支部。“不仅要做好试验站各项工作,还要开展好临时党支部组织生活,做好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问题和困难。”李竣成说。
在临时党支部的引领下,试验站在当地大力开展草田轮作、保护性耕作、果园生草等不同主题的宣传咨询活动,有效促进了当地草地农业发展。如今,“有问题,找试验站!”成为了当地老百姓的口头禅。
在兰州大学,像这样的党支部还有很多。学校结合教学科研基层组织改革,积极调整优化党支部设置,同时探索开展了“支部+重大项目组”“支部+带头人”“支部+课题组”“支部+学生公寓”等工作,有效扩大了基层组织覆盖面。
同时,学校不断加大党建经费投入,在42个中层党组织建立了96个党员活动室,使其成为广大党员政治学习的中心、思想教育的阵地、传授知识的课堂,增加了党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学校党委始终把主体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切实做到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兰州大学党委书记袁占亭介绍说。
“榜样+”:争做先锋模范
“要做好支教工作不能仅凭一腔热血,还需要扎实的工作技能,更需要我们俯下身子与群众打成一片。”兰州大学第十七届研究生支教团队长、公共卫生学院研究生第三党支部书记张书浩说。
2016年暑期,张书浩和团队选择赴国贫县——甘肃省广河县支教。当地以农业为主,自然灾害频繁,经济、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支教团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学生家中了解情况,宣传党的政策,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计划。经过不懈努力,一学期下来,学生成绩提高很快,志愿者们也获得了当地学校和老百姓的认可。其间,他们通过新媒体推广兰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志青春”助学项目,为广河县中小学争取到各类物资和助学金近30万元。
返校读研后,张书浩继续带领师弟师妹,将社会的关爱带到了甘肃省10多个市州的100所小学,为近万名贫困儿童送去温暖和力量。
兰州大学通过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年”和“干部作风、校风学风、师德师风、医德医风”建设年活动,把树立典型、推广典型的过程作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以榜样的示范激发师生立足岗位争先创优的热情和积极性,激励广大学生崇德向善、见贤思齐。
在兰州大学,“中国草地农业的播种者”任继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南志标、“全国医德标兵”汤旭磊、“十大陇人骄子”丁文广、“背起母亲上大学”田歌、“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段志秀等一大批党员先进典型,在各个岗位上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
“创新+”:组织生活真过瘾
红色经典话剧《黎明之前》《春城夜幕》徐徐展开,“践行核心价值观微电影和摄影作品展播”应接不暇,微视频“我们的习大大”被热烈关注……在兰州大学师生党支部风采展示活动上,一个个主题明确、特点鲜明、形式新颖的活动,让人眼前一亮。
“原以为党组织活动会很严肃、枯燥,没想到这么精彩,让我一下子爱上了组织生活。”观看结束后,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学生张晢兴奋地告诉记者,“这样的活动接地气,真过瘾!”
创新让普通党员爱上组织生活,张晢的感受源于兰州大学开展的党支部活动创新方案立项工作。各党支部不仅要制定工作计划,使组织生活规范有序,而且要创新党支部组织生活内容方式,提升质量,把人心聚起来,使每一名党员都爱上组织生活。
2017年,兰州大学通过申报答辩立项党支部创新方案重点项目10项、一般项目35项,涵盖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及直属后勤党支部。
袁占亭介绍说,兰州大学始终把牢社会主义办学这“一个方向”,围绕学生和教师“两个主体”,坚持学校党委、中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三级联动”,抓好课堂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网络建设“四个重点”,将党建工作、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中国教育报记者 尹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