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青年企业家国际合作发展大会”在安吉举行。
翻阅参会企业名单,一批从“几人团队”成长起来的青年入乡企业格外引人注目。
入乡青年的安吉蜕变
在“生态环境新发展”平行论坛的议程里,我们看到了程铄钦的名字。“90后”的他曾是安吉一名乡镇小学语文老师,三年前辞掉工作,和6个朋友来到梅溪镇红庙村,把一个废弃矿坑改造成了后来刷屏社交媒体的“深蓝计划”咖啡。
如今,这个最初的迷你创业项目已壮大为拥有120多名青年员工的深蓝计划(浙江)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他们不仅在24个月内创下了日销8818杯的行业纪录,还投资将灵峰街道城南社区一片荒废的垃圾场改造成了全国首个乡村策展型公园。“深蓝公园”从2024年底运营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15万人次。
“85后”陈喆展现出另一种成长路径。这位从上海归来的品牌营销人,作为初代余村“全球合伙人”,带着城市资源回到家乡,在余村老水泥厂改造的乡村图书馆内开设了“美在余村”国漫主题文创店,把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IP引入了乡村。
去年,陈喆走出余村,在安吉县凤凰山森林公园打造了“吉里谷”森林非标商业体。利用公园里的5间闲置配套用房,打造了包含在安茶馆、森林餐厅、森林运动馆、“咪一口”小酒馆和设计师工作室的多元业态综合体。从单人创业到团队运作、再到企业化运营,这些业态的主理人都是陈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他们在安吉形成了一个国际化创业小集群。
瀑布咖啡的成长同样迅速。这个从安吉山野间走出的品牌,凭借着敏锐的审美感知力、独特的品牌定位和商业模式,不仅在安吉本地复制,还跨区域发展。国庆期间,“瀑布咖啡”登陆杭州西溪湿地。网友评价说,这是“安吉青年入乡品牌的成功输出”。
这些看似各异的成长路径背后,不仅是项目本身所具备的市场竞争力,还折射出安吉托举青年的成长阶梯。安吉究竟做对了什么,才能让这些初创团队突破成长瓶颈,顺利完成向现代企业的蜕变?
“五维支撑”成就青年“创意”变“事业”
“青年入乡项目普遍面临资金、市场、人才、制度等多重挑战,容易陷入‘小而散’的发展困境。”浙江省工商联执常委、《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实践观察·青年入乡看安吉》作者赖惠能分析说,让入乡青年的“创意”成为“事业”和“产业”,安吉提供了一个覆盖空间、资金、人才、生活、平台的五维系统支撑体系。
为了让项目和空间快速匹配,安吉推出了文旅资源地图和文旅运营招商相亲会,“自由集”主理人王丽君就是通过这样的载体,很快锁定了梅溪镇荆湾村的废弃老厂房,大大缩短了项目落地周期。
为了给不同阶段的项目提供合适载体,安吉系统构建了“百人村、千人园、万人城”的梯度空间:想落地文旅新业态,可提供山塘溪流、树木山林、农场田野、闲置房屋等百余处较成熟、待开发的资源点位;想做青创项目,有 66个生态、低密、舒适的青创空间可供选择;如果是科技型、人才型创业项目,有150万平方米的人才园区可以入驻。
“提交申请12天,100万贷款就到账了。”“山屿旷野”咖啡主理人桑苏慧回忆说,有了“青年入乡发展专项创业贷”为期两年、金额 100万元的免息免担保贷款,他们的项目才能顺利落地灵峰街道碧门村。除了起步阶段有这样的“创业贷”,成长期企业还可以通过两山梦想基金获得更大规模的支持。
缺人,缺志同道合的人,这恐怕是乡创项目想扩大规模的普遍困扰。在“安吉联大”全国大学生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大学生们第一年在校学习,后两年在安吉开展学习+实践,这相当于提前为乡村业态培养熟悉当地情况的专业人才。数字游民公社成为安吉人才流入的一个接口,不少数字游民成为创业团队重要人才库。
安吉想了很多细节,帮创业者分担“养团队”的压力:在全国首创“人才共有产权住房”,贴心推出“按月领工资式补贴”机制,连续发放一年,提供“细水长流”式的支持。
将青年的“创意”转化为“产业”,需要优质资源的强力加持。当“种草”成为连接城乡的新密码,安吉与互联网头部平台小红书展开了的整县域合作:政府提供政策与场景,平台则注入流量与运营能力。这种合作给入乡青年注入了强心剂,这里不仅是“情怀落脚点”,更是“事业新起点”。
颠覆乡村产业传统定位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入乡青年团队中有不少是科技型企业,他们正将新经济带入绿水青山间。
2023年,出版产业数智化解决方案服务商——云梯科技,将总部从城市迁至乡村,落地安吉余村“青来集”。
当时,公司正处于规模扩张阶段,却面临两难:项目开发资金紧张,城市租金高企。一次偶然的机会,天荒坪镇干部向创始人周伟介绍,村里如今已拥有完善的办公配套——5G网络全面覆盖,交通便利,超市、餐饮、咖啡馆、酒馆一应俱全。
实地考察后,周伟惊讶地发现,余村不仅环境优美、生态宜人,基础设施也极为完善;更重要的是,办公成本大幅降低。更出乎意料的是,云梯科技的入驻,还获得了由安吉政府产业基金领投的近亿元B+轮融资。如今,公司在全国设有五个办公场地,而安吉的体验,最为独特。
2024年,云梯科技已带动百余名高校毕业生在村中驻地办公。南京理工大学毕业生小颜笑着说:“每天在大自然里写代码,是城里程序员难得的松弛。”
“办公室和绿水青山间只隔着一块玻璃”“在安吉敲代码,去交易所敲钟”。不只是余村的青来集,“科创共长天一色”正成为安吉在新经济企业心中的标签。
“两山”未来科技城目前引入新经济、总部经济、金融机构、第三方政务服务机构、人才项目、跨境电商、科研机构等企业共100家。“优质山水资源、低密度办公空间、功能齐全的配套、靠谱的营商环境。这些都是我们吸引企业的底气。”安吉县建控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截至2025年9月17日,安吉全县引育的22家上市企业中,以数字经济、总部经济、平台经济等为主的新经济上市企业达13家,实现沪深A股、港股、美股等境内外主要资本市场全覆盖。
“企业从城市迁往乡村的背后,是一场由技术跃迁、成本重构、可持续发展、人类精神需求升级共同驱动的空间革命。”浙江大学数字乡村研究中心主任杜英森分析说,从全球发展进程看,乡村成为新经济空间是多重趋势聚合的必然结果,青年入乡实践其实是在颠覆乡村空间传统定位中的创变。
责任编辑:王亚冉
来源:半月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