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现和支持卓越创新青年人才?在今年的青年科学家502论坛上,3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坐在一起,共同讨论了这个话题。
今年是科学探索奖设立5周年。9月23日至24日,第五届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以及第三届青年科学家502论坛在深圳举办。论坛以“聚焦原创,突破边界”为主题,超过50位两院院士,20位大学校长、副校长,50多位“新基石”研究员,近200位科学探索奖获奖人出席了论坛。
“502”,意味着50位青年科学家,在未来的50年,可能对科学技术突破产生重大影响。50人、50年的交叉“相乘”,成为青年科学家502论坛的名称寓意。科学探索奖由杨振宁、饶毅、施一公、潘建伟、谢晓亮等14位知名科学家与腾讯基金会发起人马化腾共同发起,每年评选出不超过50位青年科学家。
“‘青年科学家502论坛’有助于鼓励青年科学家瞄准原创性基础研究,不断突破认知局限,激发出更大的原始创新动能。”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在致辞中说,“未来,南科大将进一步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为青年科学家松绑解忧,鼓励青年科学家积极投身到基础研究中来,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如何才能“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基于这一主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向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提出了一个问题:怎么让年轻人聚集在量子科学领域越做越好,队伍如何越来越大?
潘建伟的回答是,兴趣的驱动很重要。
“我们组建队伍时,强调兴趣驱动,非常尊重他们的兴趣,老师要帮他们找到适合做的事。”潘建伟说,“此外我建议,青年需要注意完备知识结构,了解其他方向。”
“照顾他们的兴趣,给他们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在更多的领域发展。”韩启德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窦贤康则提到,基金委明年将有很多改革,会加大力度“支持年龄不超过55岁的科学家”,也会让国内的中青年科学家,更多参与到重大项目的决策中来。
“在评审基础上也要大力调整,改变原创性项目的评审机制。”他说,“基金委需要找到更加有效的、能够支持探索型项目的组织方式”。
作为科学探索奖发起人,潘建伟说起了该奖的评选机制。他还记得有一次评审的时候,两位同一领域的科学家都非常优秀,难以抉择,只看文章的引用数目,其中一位更好一点。但是评委们仍然不敢肯定,找了五位小同行科学家进行评审。
最终的评审结果是,另一位研究者的工作“更加深刻、更加困难”。
“在为青年科学家提供支持的过程中,我们要做的工作必须更加精细化,让最后的决策更加准确。”潘建伟说。
用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探索奖发起人邬贺铨的话说,科学探索奖对这些青年科学家的支持,“成为一个社会力量评奖的重要范例”。
248位青年科学家来自26个城市,90所科研机构,平均年龄41岁。截至今年6月,他们中共有7位的研究成果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两位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多人在国际核心科学期刊上发布重大成果。
2021年10月,多位青年科学家的成果入选“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作为中国在基础前沿、战略高技术和民生科技等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集中亮相。其中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陆朝阳的“九章”量子计算机原型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付巧妹的东亚人演化奥秘,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周欣的人体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仪,北京大学教授郭雪峰的新一代单分子芯片,复旦大学教授鲁伯埙的亨廷顿病治疗药物研发,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光慧的衰老机制解密。
正如韩启德在502论坛上的发言中总结的那样,发现人才,激励人才,培育人才,这三方面做得好了,才能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