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绒玩偶为什么会引发抢购热潮?数字文创头像怎么一发布就售罄?这些现象都指向“情绪价值”,与之对应地,“情绪消费”也成了年轻人的生活新方式和消费新焦点。越来越多年轻人通过“发疯工牌”“丑萌文创”“情感树洞”“AI陪伴”等特定商品与服务,寻求压力释放、获取情感陪伴、实现情感寄托。
日前,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联合Soul App发布《2025 Z世代情绪消费报告》,通过2338份调研样本,解读情绪消费背后的青年心态和新趋势。数据显示,超九成青年认可“情绪价值”,近六成青年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从青年目前的消费心态来看,选择“快乐消费,为情绪价值/兴趣买单”人群占比为56.3%,较2024年增长16.2个百分点。此外,44.8%的青年关注“品质升级”,说明他们并非“盲目悦己”,而是在情绪驱动下追求更好的体验感。
根据统计,价值共鸣、自我疗愈、仪式感和审美契合是青年最愿意为之付费的情绪价值。超四成青年更常进行实物消费和体验消费,近三成青年更多进行社交关系和数字消费。从情绪价值买单品类来看,实物消费和体验消费是主流。从数据可以看出,青年群体的情绪消费主要呈现三类显著特征,包括寻求心灵治愈与压力释放,获取即刻满足与情感陪伴,以及实现亚文化圈层的情感寄托。
数据显示,近九成青年有过“为情绪价值买单”的经历。从消费时间段看,深夜22时后(33.2%)与工作间歇喘息时刻(26.1%)为两大峰值。青年群体情绪消费月均支出金额为949元,18.1%青年每月愿为情绪价值消费2000元以上,总体呈现每月可支配收入越高,情绪消费需求越低的相对趋势。
据分析,一方面,在流动性增强、社会角色日益复杂的背景下,青年群体渴望清晰表达自我。通过情绪消费,他们向外界宣告“我是谁”“我属于什么圈子”“我信仰什么生活方式”,建立起具有归属感的个性化身份标签。另一方面,在无法获取有效情绪疏导、找到情绪释放渠道的情况下,青年为了纾解压力,会推动消费行为从“功能满足”转向“情绪修复”。
数据显示,超七成青年认为通过消费获得情绪价值的门槛在提升,男性更倾向为“深度互动”买单,追求定制化、沉浸感或社交反馈;女性对“体验细节”更挑剔,如包装、文案、体验感等。另外,58.2%的一线城市青年认同“情绪消费越来越流行”,对高阶情绪价值服务有更高期待。
记者:刘雪妍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