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真的存在吗?”“为什么中药的计量标准没有西药那般精确明晰?”一位澳大利亚青年向西悉尼大学健康科学学院副院长朱小纾教授提出了这些问题。不过,朱小纾并未对其问题予以直接回应,而是通过一场场临床见习帮她领会中医基础知识,感受中医的治疗成效。
从搭建与完善课程体系、组织开展日常教学活动,到指导临床实践……多年来,朱小纾不敢有丝毫的松懈。她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她希望能跨越中西方医疗体系的差异,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医药的魅力,助力中医文化走上国际舞台。
让中医文化在海外开花结果
2024年9月,18岁的悉尼华裔青年韦小宜成为了西悉尼大学中医专业一年级学生。回顾这段学习经历,她感到很充实。每绘制一幅与针灸和中草药相关的图片,她便对“中医”这份职业和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核多了一些敬畏。
澳大利亚是最早承认中医合法地位的西方国家之一。当地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和澳政府对自然疗法秉持的开放态度,为中医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稳定的发展环境。中医文化在这里扎根、生长。
韦小宜的父亲便是一位中医医师。在成长的岁月里,她受到父亲的耳濡目染,看着父亲为患者诊疗、帮助他们摆脱病痛,她下定决心要成为像父亲一样优秀的中医。
奇妙的是,父母二人的教师都是朱小纾。在海外教授中医的这条路上,朱小纾走了20多年。这是她在海外开启职业生涯的起点,也是她愿倾注终生的事业。
“中医是一种植根于中国传统哲学、生命观和治疗实践的医学体系,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独特的概念表达。”清华大学外文系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王敬慧教授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正因其独特性,有些中医概念信息在西方文化中并无直接对应,往往需要通过跨文化翻译、注释和现代科学的支持来使其更容易被接受。
为帮助更多澳大利亚青年理解“阴阳五行”“经络气血”等中医基础概念和“未病先防”“调和脏腑”等治疗理念,朱小纾下了不少工夫。
理论讲解时,朱小纾会通过中英文并用、类比西方医学概念等方式帮助学生在熟悉的知识体系中找到理解中医的切入点。同时,她设计了多样的实践课程,让学生在针灸体验、草药识别及临床观察等环节中理解、吸收中医知识。
“当学生亲身感受到针灸的镇痛效果,或是领悟到中医强调的‘因时因地制宜’理念蕴含的原因时,中医的种子便开始生根发芽,他们对中医的信任感也越来越强。”她说。
在此基础上,朱小纾会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引入教学,带领学生们细细体会《黄帝内经》中的哲学思想,同时辅以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和食疗等内容,让学生感受到中医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文化差异并不是障碍,它更像是推动理解、启迪思维的动力源泉。只要我们愿意相互倾听、保持沟通,中医文化就有可能在不同文化的土壤中开花结果。”朱小纾说。
中医文化“要走进校园,更要迈向世界”
通过多年的教学和国际合作实践,朱小纾感受到国际社会对中医的兴趣日益浓厚,接纳程度也逐渐提高。
“许多(西方国家的)患者和医务人员开始主动探索针灸、中药和推拿等传统治疗方法,希望亲身体验其效果。”在朱小纾看来,中医的传播不应局限于课堂和诊室,也要走进社会。
西悉尼大学是澳大利亚唯一一所拥有全套中医学位课程的公立大学,也是全澳唯一同时拥有中西医学课程的大学。2014年11月,西悉尼大学中澳中医中心成立。作为中澳自贸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既是两国友好合作的重要成果,也是推动中医药在海外传播、造福澳大利亚民众的重要举措。
朱小纾认为,中医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极具力量的国际传播方式。“健康是每个人不能忽视的基本需求,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根基。”因此,推动中医知识和中医文化走进更多国家的校园,不仅是向世界传授实用的中医技能,更是在传播底蕴深厚、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近年来,朱小纾和中澳中医中心的团队人员也在积极探寻多元路径推广中医文化。他们将教育、艺术、科研及社区服务有机结合,致力于让中医以更亲和、时尚的姿态,真正走进大众视野,让海外人士理解其内涵。
2023年,中澳中医中心联合悉尼皇家植物园策划并举办以“中华本草:隐藏的植物疗愈故事”为主题的展览活动。这场展览利用文字、图像、香气及空间装置等,将中医药知识、园艺美学、当代设计和文化叙事融合在一起。
看完展览后,许多海外访客意犹未尽。他们告诉朱小纾,这个展览扭转了他们以往对中医“晦涩难懂、遥不可及”的刻板印象。
同时,中澳中医中心举办了一系列面向社区的中医健康讲座与公益活动,内容涵盖节气养生、饮食调理和慢性病预防等,受到当地民众和新移民家庭的喜爱。
朱小纾表示,中医文化正处于融入世界的关键阶段,与国内外中医教育机构加强合作尤为重要。目前,她也在与澳大利亚主流医学研究机构开展合作研究,通过国际同行评审的研究数据,为中医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提供证据基础。同时,通过与健康广播平台和媒体专栏合作,持续进行中医知识的科普与正面形象的建设。
“中澳中医中心的愿景不仅是传播中医,更是要搭建起一个以教育为基础、以理解为前提、以融合为目标的中医国际化发展路径。”朱小纾期待中医文化能在跨文化交流中增进共鸣,不断焕发光芒。
“年轻人是推动中医走向世界的未来”
“我们收到了来自中、澳、美、法等多个国家学生的投稿。”朱小纾介绍称,2024年,中澳中医中心推动了“青年中医传播者”国际短视频大赛,以鼓励学习中医的学生用自己国家的语言向世界讲述他们眼中的中医。
这是一次拓展中医文化在数字时代的传播边界的尝试,也让朱小纾和中心的同事感受到了年轻一代对中医文化的热情。
2024年,一支《潮YOUNG中医》MV引起不少人关注。几名北京朝阳区的青年把中医文化、青年潮流与“朝阳”元素融合在一起,用朗朗上口的旋律、富有创意的视觉画面及精准的英文翻译,让传统中医焕发出年轻化、现代化的魅力。
“年轻人是中医文化跨文化传播的实践者和推动者,是中医文化走向世界的未来。”王敬慧称赞道。她希望有更多的青年借鉴这种模式,通过音乐、视频、社交媒体和跨文化叙事等方式,让中医在全球范围内焕发年轻活力,使其成为国际健康文化交流中的新潮流。
“救死扶伤,解人疾苦。”这是澳大利亚青年注册中医师丹尼尔学习中医后的最大收获。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他会用亲友熟悉的自然现象讲解中医知识和人体规律。如今,他在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经营着一家中医诊所,希望探索澳大利亚当地的药用植物及传统疗法,进而帮助更多当地人。
朱小纾希望在一代代致力于中医事业青年的努力下,澳大利亚能呈现出这样的医疗景象:患者踏入同一家医院,既能接受西医精准高效的治疗,也能获得中医调理康复的悉心照护。在癌症康复、慢性病管理和心理健康等关键医疗领域,中医医生与西医同行紧密协作,真正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整合医疗理念,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优质医疗服务。
谈及中医教育和文化传播发展,朱小纾表示,他们希望中国和海外中医教学单位能搭建“双向互动、共建共享”的平台,通过多元化的举措增强中医教育合作的可行性与持续性,真正搭建起中医教育的长效平台。比如:共建联合培养与临床实践机制和优质双语教学资源与数字课程平台、鼓励师资互访与短期海外讲学计划及设立专项资助机制等。
“中医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的不仅是诊疗智慧,更是一种关于生命、自然与人类关系的哲学表达。”朱小纾相信,中医的魅力是它让人们重新思考“什么是健康”“如何与自然共处”“怎样生活得更有节律与平衡”。
“未来中医或许能成为一种‘可理解、可传递、可实践’的生命智慧,进而进入到更多人的日常生活中,被世界更多国家接纳、使用。”朱小纾憧憬着。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