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提案是政协委员积极履行职能的体现,也是对政协委员履职能力的考验。提出一件提案不难,但是提出一件高质量的提案并不容易。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政协联组会上强调:人民政协各党派、各团体、各族各界各方面人士要围绕中共二十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资政,广泛凝聚共识,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由此可见,提出一份有价值、高质量的提案建议,核心就是要紧扣“国之大者”、体察民之关切,要建真言、出实招、有实效。
提案写得好,才能办得好。我结合在高校工作实际,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将近年来所观所感所想,梳理、总结、凝炼,形成提案。2023年至今,我前后撰写提案4件,其中有的被评为市政协年度优秀提案,有的被列入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清单。这些成绩激励着我进一步提升会协商、善议政、能提案的能力。
立足“国之大者”,聚焦青年科技人才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提案立意的关注点应该紧紧围绕“国之大者”,站在有利于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把人民群众关心关切之事作为重点,让提案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需要进行战略布局。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如何以首善标准率先建成高水平人才高地,为我国建设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战略支撑,成为新时代北京人才工作亟待破解的重大课题。青年科技人才是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主创新的源泉和生力军,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部署、赋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021年底,北京工业大学召开了党委人才工作会,那一年学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重要成效:在培养、引进、使用人才方面取得进展,越来越多的高层次人才致力于成为“双带头人”
教师党支部书记,学校事业发展有了源源不断的“活水”。然而,在与青年教师交流时,我却了解到他们经常为研究方向所困惑,并忙于写本子、申课题。如何让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这成为了萦绕在我脑海中的一个课题。
广泛调研观察,凝炼完善提案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谋划工作、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提案方向确定之后,只有深入调查研究,才能不断获得拟定提案的有效信息。我通过与学校人事部门谈话,了解学校青年人才政策执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借助“八联系”制度,多方面与青年科技人才谈心谈话,了解他们的愿望和呼声;与兄弟单位交流座谈,多渠道、多方面地收集其他单位青年科技人才相关信息,努力把青年科技人才的实际情况搞深、搞透、搞准确。
在多方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2023年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我执笔提出了《关于加强北京市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的提案》,建议健全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支持机制、建立青年科技人才评价制度体系、强化青年科技人才培育考核机制、优化青年科技人才服务支撑保障。提案得到市政协的高度重视。该提案由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会同市人才工作局进行提案办理工作。
绵绵用力抓办理,久久为功促实效
高质量办结,是一件提案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也是政协委员的最大愿望和诉求,更是建言资政与凝聚共识双赢的必然途径和结果。在办理这一件提案的过程中,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和市人才工作局多次来北京工业大学调研,召开了提案答复会。市政协有关领导在来校调研期间也十分关心提案办理工作。经过多方面的努力,提案答复意见最终令人满意。
提案的答复虽然标志着提案办理告一段落,但是这一件提案的办理没有“完成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指出“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员待遇”。这意味着,未来5年,与青年科技人员相关的制度改革会有进一步的推进,青年科技人才发展将得到更多的支持。
北京市政协长期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科技人才工作,并将“进一步营造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良好环境,更好发挥青年科技人才作用”列为2024年重点协商议题之一。从2024年3月起,市政协科技委牵头组建调研组,数百位政协委员和民主党派成员走访科研机构、高校、科技型企业,与年轻的科研人员面对面谈话,回收调查问卷2600余份,形成分析报告,提出宝贵建议,持续助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发展。
回顾从提案酝酿到参与提案办理的全过程,我深深体会到要坚持用心用情去感受去观察,要科学严谨地去调研去建议。政协委员认真履职是一个长期不懈的过程,我一定会继续向优秀政协委员学习,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不断提升自身履职能力,为政协工作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聂祚仁
作者单位系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十四届市政协常委
来源:千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