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投稿邮箱: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年关注

传统文化进校园 筑牢青年文化自信基石

2025-01-0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与民族认同的核心基石,蕴含着推动民族从历史迈向未来的深厚文化力量。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致力于活化传统文化,使之融入新时代语境,并将其视为培育时代新人和凝聚民族力量的关键举措。青年正处于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成长期,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传统文化进校园不仅能深刻提升青年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与归属,增强文化自信,还能以传统文化的深邃力量激发学生家国情怀,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扎根提供沃土。

传统文化进校园可为学生筑牢文化自信的基石,为其人生发展注入深厚的精神力量。作为积淀了数千年智慧与价值观的文化瑰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独特性和深刻性在世界文明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高校将传统经典引入课堂教学,可系统呈现中华文化的思想深度与实践价值。学生与传统文化深度接触后,可重新认识到中华文化的深远意义与强大生命力,进而培养出深刻的文化认同感。同时,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实践延伸也很重要,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传统文化遗产是当代社会发展的活跃资源。从国际交流中对中华文化的推广,到社会道德建设中的价值传递,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无处不在。基于这样的教育实践,青年学生将清醒地面对外来文化的影响,并在文化意识与民族责任感的激发下,成长为具有全球视野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新时代栋梁。

传统文化进校园潜移默化地塑造了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与使命感的重要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家国一体”,将个人修养、家庭和谐与国家治理相互贯通,形成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体系。在校园中引入这种传统文化教育,可让学生深刻理解爱家与爱国的内在关联,明白个人责任与社会担当的统一性。例如,以“忠孝一体”为核心的伦理思想,强调对父母的孝敬与家庭的奉献是道德的基点,而这种深厚的家族情感自然会升华为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这种教育理念贴合学生的情感认知,并能通过历史典范的启迪加以强化。从屈原在《离骚》中展现的家国忧思,到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以慷慨悲歌书写的忠诚,再到顾炎武振聋发聩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经典文本所承载的精神力量激发了青年对民族存亡的责任感。基于这样的文化滋养中,学生将更深刻地认识到家国一体的重要性,并将这一认知转化为行动的内驱力,激励他们为国家繁荣与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传统文化进校园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地生根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养分,是塑造青年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理念,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相辅相成,构成了一种有机的价值联结。在校园中引入经典学习与文化实践,可以让这些抽象的价值观变得生动而可感。同时,高校通过家风建设、传统礼仪教学等具体实践活动,将这些价值理念转化为学生行为准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认同。如此一来,传统文化进校园成为文化与教育的深度交融,为青年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和价值指引,让他们在新时代的舞台上成长为兼具文化底蕴与道德担当的优秀公民。

与此同时,开发校本课程也是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要路径。高校可根据本地的传统节庆、民间艺术或历史风俗设计专属课程。例如,有些地区可以围绕地方戏曲、民间剪纸或方言故事开展教学活动,传递本地文化独特的历史脉络,增强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与热爱。校本课程的灵活性可弥补传统课程体系在地方文化传承上的不足,其与学生生活经验十分贴近,可增强学生的参与感。高校在实施这些课程时,形式的多样化是关键。例如,高校可组织课堂讨论、主题演讲、项目研究、节庆表演等活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增强传统文化学习的趣味性与实效性。

多样化的校园活动是推动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生活的有效方式,活动设计应注重趣味性、体验性与教育性的结合。高校可借助传统节日契机,策划具有鲜明主题的文化实践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例如在春节期间书写春联、在端午节体验包粽子、在中秋节赏月并绘制灯笼等,使学生深入感知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此外,举办民俗文化讲座、传统技艺展示或诗词朗诵等活动,也能以互动的方式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除了节日活动,主题化的文化周或文化月同样具有集中展现传统文化内涵的优势。高校可组织书法比赛、民乐演奏、传统服饰展览等,让学生在观赏与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邀请传统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或民间艺术家到校开展授课或组织文化工作坊,为学生提供学习剪纸、国画、茶艺、戏曲等技艺的机会,这种面对面的互动教学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使其更深刻地领略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与深厚底蕴。

校园文化建设同样是促进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高校应在校园环境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如设置古诗词长廊、经典典籍展示墙,或以传统文化主题命名教学楼和活动场馆,使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图书馆可开辟传统文化阅读专区,精选《论语》《道德经》《史记》等经典书籍,并通过读书会、文化沙龙等形式吸引学生深入阅读与讨论。

现代科技手段为传统文化进入校园提供了全新的路径。数字技术的应用可将传统文化经典转化为多媒体资源,通过动画视频、电子教材与互动课件,将《论语》《孟子》等深奥的文本理念呈现得更加直观、生动。教师可在课堂中引入虚拟现实(VR)或增强现实(AR)技术,让学生置身于古代建筑的恢弘场景、传统节日的热闹氛围或历史事件中,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加深他们对相关文化背景的理解。

线上教育资源的开发扩展了传统文化传播的边界。有条件的高校可与教育科技企业合作,打造专属的在线学习平台或应用程序,为学生提供碎片化学习与沉浸式体验。平台可组织以传统文化知识为主题的趣味问答、互动测试或任务挑战,将知识的传递融入轻松的游戏化场景中。平台还可借助直播课程与在线讲座,邀请文化学者或非遗传承人分享深刻的文化见解,进一步丰富传播内容,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校园活动可与新媒体与社交网络工具相结合,赋予传统文化传播新的生命力。高校可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创意作品,如传统舞蹈的演绎、经典诗词的朗诵或汉服的搭配展示,以记录和推广校园活动成果,并吸引更多学生主动加入文化传播的行列。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校园新媒体平台也可以发布文化主题推文、互动游戏或知识竞赛内容,利用便捷的线上传播方式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传统文化进校园带来了更多方向。教师可通过语音识别技术,指导学生的诗词朗诵发音或书法练习,使学习过程更加精准;还可运用大数据分析洞察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行为,为不同学生量身定制学习方案。如此,传统文化教育的效率得以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也更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与个性需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深厚根基,也是青年学生提升文化自信、涵养家国情怀的重要源泉。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传统文化进校园有助于青年群体深入传承民族精髓,并能激发他们的历史使命感与时代责任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持续的精神力量。然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并非一蹴而就,高校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从教育内容来看,应通过课程设计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展现其思想价值;从传播形式来看,应以校园活动为桥梁,结合现代科技的优势,使传统文化得以更广泛地传播与更深刻地融入。唯有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教育实践,让传统文化浸润青年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才能使文化自信深植于心,使家国情怀化为价值追求,从而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张鹏岩

作者单位系南京财经大学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