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大学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家国情怀及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人才为己任,引导学生做新时代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身的智慧和力量。
丰富教育内容--培养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
贵州民族大学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一是因材施教,开展特色化教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求,丰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内容。学校着重对大学生骨干集中开展政治理论培训和思想引领工作,成立“青马小组”,以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为骨干,定期开展“读经学典”活动,以此来提升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二是开展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坚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理想信念。学校以红色资源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通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组织全校学生参与“学党史 强信念 跟党走”主题宣讲系列活动,学校微信公众号策划开展“党史微课堂”系列宣传,重温回顾党的辉煌历程,引领广大青年从党史中汲取智慧与力量,赓续革命精神。三是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培育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学校组织开展创新创业系列活动,在党建引领下,打造创新创业活动周,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政策资源与创新平台,切实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鼓励学生在贵州的现代化建设中展现智慧与担当。
开展实践教学--培养马克思主义的践行者
贵州民族大学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中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鼓励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基层一线,了解我国国情、社情和民情,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贡献力量。一是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学院“青马黔言”宣讲实践队通过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1+1”理论宣讲、传承红色革命精神、关爱乡村留守儿童等活动,真正做好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衔接,在社会大课堂中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开展校企合作,拓宽学生实践平台。学校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目标,不断强化与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的协作,深化产教融合,锤炼学生的意志品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高质量优秀人才。为进一步巩固校企合作成效,学校通过优化专业设置、制定课程标准、完善教学组织,以此来实现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在此过程中切实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综合实践能力。
营造校园文化--培养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
贵州民族大学采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形式,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来实现育人目标,切实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实效性。一是以榜样力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校推出“榜样学子”系列宣传报道活动,展示民大青年学子中积极向上、具有生机活力的榜样,激励学生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提供方向指引,从而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贡献力量。二是开展主题宣讲会,强化学生责任使命。学校团委及时开展党代会宣讲会,“青马工程”培训班学员全体参与,激励学校青年学子在贵州省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将个人价值与地方发展建设相结合,用实干回应时代的现实诉求。三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弘扬时代主旋律。学校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为契机,举办“辉煌七十五载 青春共庆华诞”国庆系列庆祝活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
创新思政教学--培养马克思主义的捍卫者
贵州民族大学在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中,注重发挥高校思政育人的作用,以创新思政教学、深化思政教学改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一是加强基础保障。学校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工作,统筹教学与科研,立足学科建设优势,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暨理论硕士点申报工作,并不断丰富思政教学内容,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育人全过程,并将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建设标准、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不断提升思政教学的感染力和亲和力。二是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学校一方面健全思政课程体系,完善相关制度,以现场听取思政课建设汇报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另一方面组织出版修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学习指导》等,打造线上教学资源库,大力推进教学评价体系改革,真正确保思政育人取得实际进展。
贵州民族大学将持续关注青年一代的培养,立足时代进步、国家发展的现实需求,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作者:张恒诚 徐洪韬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