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投稿邮箱: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年关注

一代代青年学子用诗歌应和时代 诗行四十载 激扬青云志

2024-12-10

61岁的易飞至今清晰地记得,40年前的那个冬天,傍晚的江城武汉天空中飘着雪花,为了联络筹备一场赛事,当时还是华中师范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前身)中文系大三学生的他和六七个朋友,踩着雪从华中师范学院走到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天寒地冻,走了几个小时,但我们的心中涌动着诗歌的热火”。

1984年,在包括易飞在内的一群青年学生推动下,华中师范学院以“一二·九”之名,举办了“武汉地区高校首届诗歌大赛”。赛事随后在团湖北省委、省学联的指导下,面向全省高校升级拓展。至今,湖北高校“一二·九”诗歌散文大赛已走过40个春秋,实际参与和影响的青年数以百万计,更成为全省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品牌。

从工作人员到参赛者,再到赛事学生负责人,“一二·九”诗歌散文大赛贯穿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级学生陈若千本硕7年求学时光。

本科毕业后,陈若千放弃直接保研的资格,选择赴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支教一年。“不论重来多少次,我都会怀着青春热血,坚定地一路向西,用真诚与关怀陪伴着孩子们的成长。”在第三十六届大赛一等奖散文《走进西部,走进基层》中,陈若千这样写道。

“诗歌影响了我对职业的选择”

20世纪80年代是属于诗歌的年代。那时候,华中师范学院有桂子山诗社,武汉大学有浪淘石文学社,华中工学院有夏雨诗社,湖北财经学院(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有开拓文学社。

“那时候,中国到处‘轰炸’着诗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鄢元平回忆说。鄢元平1981年考入华中师范学院历史系,曾担任学生诗社负责人。

“诗赛是一种较好的方式。”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华中师范大学1983级校友李鲁平说。

经过鄢元平、李鲁平、易飞以及外语系周勇等人的努力,在学校团委、学生会的支持下,武汉地区高校首届“一二·九”诗歌大赛应运而生。

1984年12月9日,桂子山大礼堂,众多诗歌爱好者从武汉三镇的各个高校赶来,可以容纳2000余人的大礼堂座无虚席。

首届大赛现场,众多著名诗人作为评委应邀出席,白桦和曾卓分别上台朗诵了诗作《青春不会消亡》和《献给年轻的歌手们》,近30名学生朗诵了自己创作的《我歌唱生活》《中国——三十五岁的青年》等诗作。

当时还是中文系新生的魏天无、残星(余长新)及历史系新生张执浩全程站在台下听完了比赛。魏天无想,“我要站上这个舞台”。

1986年,第三届诗赛,张执浩、残星获创作一等奖,魏天无、剑男获创作二等奖。他们后来被称为“桂子山四君子”。魏天无、剑男现在均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

多年以后,李鲁平调入武汉市文联工作,和大赛评委曾卓成为同事,“很大程度上是诗歌创作和诗歌大赛影响了我对职业的选择”。

“捕捉时代的高声和低语”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埋了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的抗战不歇……”“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华中师范大学校友、《黄河大合唱》词作者光未然(张光年)在繁忙的学业之余积极投身社会活动。1936年,光未然创作了剧本《阿银姑娘》,其序曲便是这首传唱全国的抗日救亡歌曲《五月的鲜花》。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郑保纯学生时代曾两度获诗赛一等奖。在他看来,大赛中涌现出的大量充满爱国情怀的优秀作品,发挥着极强的育人功效。

“弘扬时代精神,抒发爱国情怀”“荆楚笔墨颂盛世,青春华章映辉煌”“青春与梦想齐飞 文学与时代同行”“改革正当时 同抒爱国志”“激扬青春志,学史忆峥嵘”……“一二·九”诗歌散文大赛历年主题都对参赛作品提出了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要求。

“这也是‘一二·九’诗赛与其他高校诗赛最大的不同之处。”华中师范大学团委书记苏晓刚说,青年学生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诗赛以“一二·九”为名,促使青年学生思考人生、时代、社会等比较宏大的话题,使得学生对理想、青春的表达,更加紧密地与国家的命运、人民的生活、时代的需求联系起来。

“爱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2022年,文学院大二学生罗朝涛以作品《沉默的工人》参赛并获一等奖。在罗朝涛笔下,水泥厂里的尘烟、外出打工的父亲、铁轨修建工人敲打铁轨的声音一一浮现。

在他看来,“一二·九”诗歌散文大赛能够将宏大叙事与个人话语结合起来,“捕捉时代的高声和低语”。

一代代青年与时代相应和

“反对华北自治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重读自己一年前演绎过的剧本,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23级本科生张铭耳边仿佛又回响起了振聋发聩的高呼声。

2023年,湖北省高校第三十九届“一二·九”诗歌散文大赛颁奖展示活动现场,文华勾沉剧社原创话剧《重读一二·九》再现了“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片段。

除了原创话剧,身穿民国服饰的光未然文化自信宣讲团成员走上舞台,进行情境展演;南湖书画协会的学生泼墨挥毫,现场创作……如今,大赛的呈现形式已由早期的作品朗诵,发展到通过视觉、听觉等多个维度展示优秀作品。每年大赛的颁奖典礼也成为“沉浸式”思政课堂。

40年来,在湖北省各级团组织层层推进下,“一二·九”诗歌散文大赛已逐渐成为内涵丰富、影响深刻、辐射广泛的高校品牌校园文化活动。

“‘四十而不惑’意味着大赛已经明白了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湖北省作协副主席、武汉文学院院长张执浩希望,“一二·九”诗赛能够持续发现新人,寻找文学新的增长点,不断塑造时代的青春面貌。

“一个学生诗赛成为一种传统,成为青年学子每年相聚的理由和节日,成为一代代学生成长的见证,这无疑是奇迹。”李鲁平感慨于这一代代青年与时代相应和的回响。


记者:唐艺卓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雷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