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放
近日有媒体报道,借助学生工作管理服务平台数据,杭州师范大学精准筛选资助对象信息,无须学生申请,可直接发放补助。根据困难程度,每人补助300元至1000元不等,本次该校补助3123人次,总额127.66万元。考虑到学生的隐私保护,校方将补助直接打入学生卡中,随后通过短信方式提醒,让受助学生有尊严、无顾虑地受助。
主持人语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流动的渠道,承载着无数人“知识改变命运”的希冀。为了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饱含制度善意和人文关怀的资助政策,旨在照亮和温暖学生们前行的道路。高校资助政策不仅缓解了贫困家庭的经济压力,也激励他们磨砺意志、实现精神成长,点燃了无数个年轻的梦想。
对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我们不能满足于物质上的帮扶,也要更多关注他们的心灵空间。精准识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资助对象,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尊严、无顾虑地受助,让学生资助工作有智慧、有阳光、有温度,需要更多学校身体力行。
保护隐私让受助者有尊严
时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21级本科生)
在冬日来临之前,给学生的一卡通里“偷偷地打钱”“悄悄地补贴”,暖意融融,这种细致又走心的善意,既让受助者缓解了经济压力,又使他们的尊严得到照拂。
暖心之举的背后,体现的是育人者的换位思考、体贴周到。相较于传统的自主报名、主观陈述、民主评议的资助模式,学校抓取学生餐厅消费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的方式,实际上是以智慧手段为辅助,更好地发现、识别潜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同时也不会将学生本人的家庭经济情况直接暴露在同学面前,避免学生内心的“难为情”和被公开“贴标签”。这种更具人文关怀的育人环境,使学生能够轻装上阵,心无旁骛地投身大学学习生活。
用数据说话,不仅充分保护了学生个人隐私,也有效弥补了主观陈述的片面性,还体现出大数据分析技术在促进资助公正性等方面的作用,随着技术的迭代升级,资助系统将会更加精准,以隐性用餐补贴资助为例,可以从最初统一标准发放,到分性别、年级、受助群体,制定量化分档资助标准,使资助更加均衡科学。
除了隐性用餐补贴,各学校的隐性资助形式也在不断丰富,比如在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学校给新生的一封信、报到时摆放在公寓里的入学大礼包等,都会让新生在入学之初感受到学校的“宠爱”,加速他们适应和融入崭新的大学生活。
冬季来临,有的学校还会为学生准备多种品牌、多类款式、可自主挑选的羽绒服、保温杯等冬寒补助物品,学生还可以通过智能自提柜不排队、零负担地领取资助物资,体现着细微之处的隐性帮扶。当前,一些高校开展的诸如观影、实践、访学等各具特色的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正不断拓展资助帮扶的内涵,给学生提供了身心发展、能力提升、视野拓展等全面成长的舞台,装点着他们五彩斑斓的大学时光。
对受助者而言,让人不再有心理顾虑的帮扶,是照进大学生活的一束光,来自四面八方的温暖和善意,是无声无息却回响不绝的爱和激励,让青年学子保持进取之心、砥砺奋斗之志。相信那些得到学校切实帮助的学生,将会在内心埋下感恩母校的深厚情感,培养起尽己所能、帮助他人、造福社会的责任感,这对他们的成长发展,将会是一笔无形的财富。
精准资助使温暖直抵人心
宋宇澄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24级本科生)
数据赋能资助,温暖更具力度。大数据的推广普及,给生活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更给高校帮扶资助注入了新的动力。精准识别,不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资源的有效分配。无需申请,无需公开,学校通过学生工作管理服务平台的数据,精准筛选出需要帮助的学生,直接将补助金打入学生的银行卡中。与普通的资助方式相比,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程序的简化、效率的跃升,更是资源的合理分配。
数据理性客观,既是公平公正的体现,也是资助防线的构筑。资助工作的公平公正应是学校始终坚守的原则。通过暑期的困难家庭走访活动,学校可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细致评估其困难程度,确保每一分资助都能精准地送到最需要的学生手中。这种以人为本的资助方式,不仅让资助工作更加透明,也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公平的环境中成长。
短信虽无声,大爱却有声,尽显人文关怀。精准识别,把温暖送给最需要的人,这不仅是一句评述,更是杭州师范大学资助工作的真实写照。学校通过前期摸排,了解受助对象的具体需求,发放不同种类的补助:对于新生,主要发放伙食补助,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对于毕业生,主要发放考研补助和就业补助,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让他们安心备考、求职。随后一条无声的短信提醒,让温暖和关怀“震耳欲聋”。
初心不改,资助不变。据媒体报道,杭州师范大学自2005年开始为学生推出“两元盖浇饭”,19年没涨价,这是学校关心、爱护、资助学生的另一个缩影。该校学生资助中心负责人表示:“在关心、爱护、资助学生方面,学校将持续推进工作的人性化、精细化,让资助工作更贴心、更温暖。”这样的承诺,不仅是对过去的总结、对未来的期许,更是育人爱人情怀的显现。杭州师范大学的这种资助方式探索是对传统模式的创新,值得其他学校借鉴。
期待受助者未来成助人者
肖亚楠 (合肥工业大学文法学院2023级本科生)
国家对学生的资助传递着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让每一位学子“无忧追梦”。党的十八大以来,为确保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精准资助扎实推进,学生资助已覆盖全学段,受益学生累计达14亿人次。
学生资助不仅种类多、范围广,而且有温度和态度,保护学子“柔软的心”。近年来,学生资助工作变得更加精准和高效,而且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资助方式也在情感上温暖了每一名受助学生的心,期待受助学生也能以爱育爱,将国家、社会、校园的关爱反馈到周围,将这份温暖继续传递。
“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多年来一批批学子在国家助学贷款及其他国家资助政策的帮助下顺利完成学业,开启新的人生旅程。饮水思源,缘木思本,受助学子有必要怀着感恩和责任,带着党和国家的殷切期望和深厚关爱,将这份温暖转化为动力,投身各行各业,在不同领域发光发热,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用实际行动证明:国家的投入和培养是值得的。
体验过“雪中送炭”带来的温暖,相信受助学子会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更会激发他们的昂扬斗志,引导他们脚踏实地,回馈国家和社会。“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受助学生应从小事做起,在成长的每个阶段力所能及地回馈社会。日常生活中,受助学子可以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关心身边人,用实际行动传递温暖和关爱。在学习和今后的工作中,受助学子应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认真对待每一项任务,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更好地服务社会、报效国家。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4年11月26日 第02版 版名:评论·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