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罗锡坤在转型做无人机飞手之前,时常感到困惑,“当时我在想,什么是我想要的工作?”当他决定从外卖骑手转型无人机飞手时,他感到个人的选择与新科技的飞速发展产生了同频共振。
95后余伊晴在工作中校准自己的新坐标,不断获得新机遇,对她来说,善于观察和保持与社会同步,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是跟上时代进步的关键。
19岁的程晨和同学一起备战世界技能大赛,在备赛过程中能力得到锻炼提高,如愿以偿拿到云计算行业顶级的企业认证证书,被心仪的企业录用,还成为员工榜样,实现了高质量就业。
新职业方兴未艾,新赛道层出不穷。新质生产力出现在哪里,新岗位就出现在哪里,年轻人就流动到哪里。
顺应新质生产力的兴起趋势,深圳今年首次将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和政府投资项目带动新增就业岗位不低于3万个纳入民生实事。截至目前,上述领域已新增就业岗位近4万个。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同时强调,因地制宜,以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在此基础上,工业互联网运维员、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等新职业不断涌现。
过去,人们用“三百六十行”来描述各行各业,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新职业种类越来越多,日益丰富的职业图谱已经远远不是“三百六十行”所能涵盖的了。面向未来,随着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赋能,新职业、新工种还会不断涌现,如同时代浪潮中不断涌起的新风帆。与新技术时代同频共振,积极拥抱新机遇,对做足准备的年轻人而言,将拥有无限可能的前景。
长期关注和研究新质生产力的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数字经济与全球战略研究所所长曹钟雄认为,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提供人才支撑,年轻一代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需要具备新质能力,既要有敢于创新、颠覆现有行业和技术的知识储备,又要有适应时代需要和技术变革的职业规划。
在重视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科技创新的背景下,深圳把新职业等“四新”政策纳入民生实事,意在将产业与职业、生产力与就业群体纳入统筹考虑,人才政策、就业政策随着产业走、跟着技术变,推动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着力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青年人才,切实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记者:刘芳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