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投稿邮箱: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年关注

思想引领须得“投青年之所好”

2024-11-13

其实,早在采访之前,我就曾和几个同学讨论过“高校思政教育”这个话题,他们的观点出奇的一致:不是不感兴趣,而是总觉得一些内容让人无法投入。

“主要是思政课堂总给我一种距离感,台上的老师照着课本内容‘自说自话’,台下的同学则低着头自顾自地忙着。”其中一位同学这样跟我解释。

是否存在一种课堂形式,能够弥合这种距离?

我带着问题陆续采访了北京几所高校,在各个话剧团中得到了肯定的回答,“我们的话剧就是一堂沉浸式大思政课”。

帷幕后,非表演专业的同学排演话剧得从头学起,翻史料、看纪录片、实地采风调研,一群00后把先辈形象刻画得细腻又鲜活;舞台上,为了保证演出效果,发挥其最大影响力,团委帮着联系专业导演、编剧以及舞美设计老师,上下齐心合力只为打磨出一部精品。

最重要的是,所有人都乐在其中。

记得在采访《稼穑之歌》主演时有一个细节,中国农业大学行知剧社内很多人都辅修了传播学专业,“我们觉得自己有义务将这部剧传播出去,至少得让所有农大人都知晓农大的历史。”曾饰演许若水的王思齐告诉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守锷书院学生话剧团有两位主演恰逢毕业,受到角色影响,他们都坚定地选择继续在航天领域深耕。

北京理工大学校话剧团的同学们在接受采访时,总会“控制不住”现场演上一小段,然后不好意思地跟我说,“一说台词就顺出来了,实在是太熟悉了”。

中国人民大学2022级本科生岳丽锱自从参演过《陕北公学》,总能在思政课堂中精准捕捉“丁一岚”的名字,炽热的情感好似在“追星”。

采访末尾,我询问了同学们心中所向往的思政课堂。“形式要小而精”“讲授风格要兼具年轻化与趣味性”“授课的内容得有点新鲜感”“情感的共振共鸣也必不可少”……由于大家专业不同,偏好也是五花八门。

百人百味,看似众口难调,但仔细想来,一台精品思政话剧不都能满足了吗?

毕竟,演员与观众动情的泪水掺不了假,而他们的认可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记者:卞良栩

责任编辑:张毅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