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投稿邮箱: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年关注

做青年陶行知教育思想实践者

2024-10-09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的成长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教育改革的原动力。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和要求,上海市宝山区作为“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区”“陶行知教育创新发展区”,积极探索“双新”背景下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尤其在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青陶工程”是宝山着力打造的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特色品牌项目,寓意让青年教师在工作中传承、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

立足实际,把握青年教师培养新起点

宝山是上海市教育人口基数第三大区,是人口导入大区。面对宝山区日益扩大的教育规模、高位均衡优质发展的要求,宝山教育人一直在思考,如何提升教师培训的层次性、针对性、系统性、有效性?带着这些思考,宝山做了细致调研与梳理,发现2—5年教龄的教师是宝山教学力量的生力军,但这批教师发展形势严峻,急需得到专业培训。

教师入职后2—5年是整体理解学科课程结构、完整掌握课堂教学方法、初步形成自我教学理念的关键时期,为抓住这一关键窗口期,加快青年教师成长的速度,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为有独到教育见解和鲜明教学风格的优秀教师,宝山区围绕“陶行知教育创新发展区”的战略发展主题,总结教师培训工作经验,瞄准突出问题,创新培训模式,通过项目化对部门和资源进行整合,设置了2—5年教龄青年教师“定制化”培养项目——“青陶工程”。

“青陶工程”项目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视角出发,“生活教育”理论在方法上的表现是“教学做合一”,其核心思想要求教师:“事”如何做便如何“教”,如何“学”便如何“做”;“做”是“教”的中心,也是“学”的中心;共教、共学、共做才是生活教育。

立足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区域教师队伍建设,宝山“青陶工程”项目以“德业兼修”为青年教师的培养方向和目标,立足学科教学、根植课堂实践,配备名师资源、定制培养方案、创新培养模式,拓展和延伸职初教师定向培养举措、探索和优化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旨在为区域重点培养一批理想坚定、深耕课堂、致力教改、善于创新的青年陶行知教育思想实践者。

知行合一, 探索青年教师培养新路径

“青陶工程”是宝山区青年教师培养的一项创新性举措,它紧紧围绕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进行一系列探索与实践。

科学目标定位,培养德业双馨教师。秉承陶行知“生活教育”这一理念,“青陶工程”项目在推进中试图通过两方面培养“德业双馨”的教师。一是“德”的涵养。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青陶工程”除了通过举办专家讲座,更是运用“先行先知者在做上教,后行后知者在做上学”的理念,寻找“德业双馨”的名师作为导师,对青年教师言传身教,由此形成“显性”的讲座教学与“隐性”的熏陶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二是“业”的提升。“青陶工程”针对2—5年教龄教师“缺乏教学关键技能,教师实践性知识缺失,无法将教材分析、学生学习和课堂应对策略有机融合,课堂教学效果不佳”这一问题,在“教学做合一”理念指导下,带领教师回归真实生活情境,植根课堂,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共教、共学、共做上实现理论知识与生活情境的对接,完成对青年教师的精准指导。

架构课程体系,落实能力精准培育。围绕目标,青陶工程课程设计体现“显性”与“隐形”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其包含四个课程模块。一是职业感悟与师德修养。包括对“学陶师陶”宝山教育文化和生态的理解与内化,也包含专家讲座、与名师面对面等活动中“德业双馨”的名师在日常研修中潜移默化的行为感染和精神渗透。二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指导。每个学科都有具体的研修主题,以课堂实践为主阵地,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实践反思”等研修方式,帮助每一位青年教师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中提升学科教学知识和课堂教学能力。三是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开展课例研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进一步解决问题。主要形式有科研专家讲座、针对性辅导等。四是心理素质与人际交往。学员自行组织、策划、举办各种教学研讨、汇报展示等活动,在集体成长过程中实现个体发展。

探寻实践路径,激发专业发展动力。“青陶工程”目前分阶段推进了小学数学、初中数学、初中语文、高中化学、学前教育五个项目,涵盖幼儿园到高中,结合实践摸索出一条适合全区青年教师扎实有效的实践路径。一是名师领航,内外聚力。2—5年教龄的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专业导师的引领,宝山邀请在教学理念和实践方法上都有较高建树的教育专家走进工程进行指导。在向内挖掘优质资源的同时,又借助区外知名专家的力量,邀请数学名师吴正宪、江苏省特级教师徐斌等一批专家名师,为青年教师成长之路立好标杆、指明道路。二是聚焦课堂,精准发力。“青陶工程”培训课程主要为研修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研修性课程以研修活动为主,体现学员、导师乃至他人之间的交流,主要通过教学示范、课例撰写、校本教研、学术交流体现。实践性课程以学员个体的实践为主,立足课堂教学这一主要阵地,围绕教学设计、说课、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改变学员个人的教学行为。实践性课程和研修性课程是一种生成性课程,是“青陶工程”培训的重点,也是以往教师培训传统模式中缺失但广大教师最希望得到的内容,很受学员欢迎。三是研修一体,协作生力。在学院“研修一体”的高位引领下,“青陶工程”的研修模式通过对“研”“修”功能与目标的重新定位,使导师、学员、教育管理者等结成学习共同体,以协商与合作为载体反思改进教育问题,推动教师学习模式革新,也为教师的自主发展提供更多的场景与资源,从而赋能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指向主题教研、学科研究和师训活动的融合,协作生力,使得解决实际教学问题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相互促进。

深化推进,实现青年教师培养新突破

作为区域教师教育培养的专业行动,“青陶工程”是区域青年教师培养的创新探索,是提升青年教师专业能力的创新尝试,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青陶工程”扎根于教育教学现场的精准培训,逐渐呈现可圈可点的成效,在推进过程中也将持续得到深化。

“青陶工程”项目实施至今近十年已取得一些成效:构建了模式——导师定制培养,学员浸润实践,小先生协同引领,形成教师精准培养模式;带出了团队——相互学习,向内聚力,合作共赢,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结出了成果——立足课堂,实践总结,形成教育教学硕果。

在区域青年教师培养的实践探索道路上,“青陶工程”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和多个难点突破。但基于区域实际需求和未来发展的进程来看,还有相当的探索和深化空间,一是“青陶工程”还没能做到学科全覆盖;二是边远薄弱学校推荐学员有难度,符合条件的学员人数少,且优秀教师不稳定;三是工学矛盾问题突出,一线教师工作任务繁重,集中学习时间过长则影响日常工作,学习研讨时间太短则效果不佳。这些矛盾或不足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和反思,在深化推进中凝结实践智慧,在新的征程中续写区域青年教师培养新篇章。


作者:陈惠娟 王萍萍

作者单位均系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学院

《中国教师报》2024年10月09日第13版